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的题。巧合文/郭学荣 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江苏模拟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的题。 |
巧合 文/郭学荣 |
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张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张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张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张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老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张老师像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张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张老师甚至连祝寿辞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张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个人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张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张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使如此,张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通过私交暗暗地把上午三四节课调到一二节上,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重阳如期而至,张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张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张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张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找人代礼都困难。 张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张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离座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招呼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张老师,而张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张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眼下犯难。张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张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张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张老师敬酒。张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张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张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张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有删改) 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处,张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①表现情节特点。张老师父亲七十大寿,校长夫人四十岁生日,书记千金二十岁生日都在同一天,情节巧合。 ②突出主题思想。让张老师处于十分为难的矛盾中,最后只得舍弃父亲的生日到领导家去祝寿,从而突出在官本位的社会中人们没有自我的主题思想。 2.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小说中的人物名字都与重阳节有关。重阳节在古代是高雅的日子,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气节、节操、高尚、清高,靖节就是陶渊明,更是高尚人格的典范,在这样的环境(既是自然环境,也是社会环境)中,展开故事反衬现实,进一步深化主题。 3.①张老师喝醉了,处于半醉半醒状态之中。 ②今天也是父亲的生日,为父亲过生日祝寿的愿望许久以来一直深藏在心中。 ③小寿星给父母祝酒,提醒、引发了张老师深藏内心的愿望。 ④给父亲的祝寿词早就打好了腹稿,在半醉半醒时就脱口而出了。 4.①人性卑微,本能地讨好、取悦领导。②人性懦弱,不敢得罪领导。③领导意志决定一切的官本位的现实。④揭示出人没有自主意识,依附性强,独立性弱,自我缺失的现实。 |
举一反三
|
警惕文化“啃老族” 云德 |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卵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惊人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大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之争,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之争;从曹操、华佗故里之争,到赵云故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与此相关,神话传说和文学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之说,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投资建立占地7000亩“大圣故里风景区”。更有甚者,《金瓶梅》中西门庆也引来阳谷、临清和黄山争故里,让这个虚构的大淫贼“华丽”转身为地方名人。再比如,各方争执不断且匆忙定性、迅速开发的“曹操墓”,以及所谓“唐宋古城”、“大明宫遗址”之类,啃祖宗,似乎正在成为某种文化时尚。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目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有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可怜状;也有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的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正日益令传统文化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绝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13亿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蕴含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血的注脚。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有删改) 1.文化“复古热”反映了什么问题?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文化“啃老”不同于生活中的“啃老”,这是继承的一部分,对此你如何认识?请从传统和现实两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果说,自然界生态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那么,作为人的生长摇篮的教育,其生态影响的则是人本身!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的改革发展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功不可没。30多年过去了,中国走到了重大转型的历史关头,大多数国民物质生活较之以前有了极大改善,但竞争压力、生活压力也在增加。与此同时,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追求真理与独立人格的精神氛围似乎也越来越为社会物化所取代。如何改善教育生态,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数亿下一代人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还关系到亿万家庭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也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而人是什么?人是千差万别的、有思维、有感情、有不同需求的生命个体。让每个来到世上的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才是教育的宗旨和最重要的功能。教育的生态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这是必须直面的。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了使生命的质量更高,使生命更有尊严。目前,“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生态的大敌。是铁就让其做铁,是钢就让其做钢,应该让每个人都能绽放出自己的灿烂。(选自人民日报《教育生态影响中国未来》,作者:赵蓓蓓,有删改。) 1.从上文中看,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教育生态直接影响中国未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本,请你说说理想的教育生态具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客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遏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自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套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已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征。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盛唐气象”是诗歌的风貌特征,它与诗歌内容没有联系。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二段中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又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 C.第三、四、五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在论证方式上,这篇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在论证方法上,这篇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夸耀唐帝国文治武动、歌颂盛世的盛唐诗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盛唐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其主体精神强旺。 D.盛唐诗人因为“济苍生,安黎元”的宏愿始终落空,所以产生怨怼。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
“红利税”该不该调整 李宁 |
红利税征收一直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取消或减免红利税的提案,“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关于“证监会正在和有关部门探讨资本市场税收优惠政策”的表态也让红利税调整的预期再度升温。(《证券日报》3月20日) 那红利税是否应该调整?笔者认为不然。首先,“红利税”实质是针对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分红派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新税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个人因持有中国的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需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200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规定暂减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自此,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实际按10%征税。 当前,呼吁减免红利税的主要理由有:一是存在重复征税,即上市公司从税后净利润中分红,已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现在对这部分又征收个税,有重复征税嫌疑。二是税制不公平。与个人投资者纳税不同,机构投资者则获得免缴待遇(企业所得税免征),同样获得现金分红,却不能一视同仁,有违公平。 笔者认为不能对上市公司分红再减免个人所得税,理由如下: 第一,红利所得缴纳个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应该加强而不是弱化。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收调节分配收入的力度不强,对部分高收入者不能进行调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劳动所得课以重税,而对资本市场所得课税较轻或没有课税。购买股票、基金等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负较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红利税并不存在重复征税情形。所谓重复征税,主要是对同一项收入征收了相同税收,比如第三产业的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就是针对同一项收入在不同环节和纳税人之间征收了同一个税种。个人红利税缴纳的个税,与之前的企业所得税是两个不同的纳税主体和征税范围。如果说对个人取得的红利算重复征税,那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就算整体重复征税,因为个人所取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了流转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第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就红利不同税负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家存在认识误区。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享有减免股息、红利所得税的权利,就是因为这一部分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并没有流出生产主体,因此对机构投资者已经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红利免征企业所得税,是真正的消除重复征税。但是个人就不同,红利是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征的是个税,因此没必要在现有优惠基础上再优惠,甚至免税。 另外,当前税制改革的方向是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增加直接税比例,减免“红利税”也不符合改革趋势。不过,有人提出要通过减税增加居民收入,若要达到这一目的,改革方向是降低企业流转环节税负,通过减轻企业税负让企业收入多,能向个人多分红,增加企业工人工资,而不是对有名无实的红利税减税。 (节选自2012年3月《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红利税”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红利税的征收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来,两会代表们也提出相关的提案,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写进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B.红利税是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所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对此也有征税规定。 C.国家相关税法中明确要求对个人所得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但国家机关在后期也进行了调整,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按10%征税。 D.社会上对是否减免红利税已产生了分歧,焦点之一是这样做是否存在重复征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者认为在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获得现金分红后,国家税收部门免征了机构投资者所得税,但却征收了个人投资者所得税,这的确存在着不公平征税的问题。 B.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加强此项税收能够对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起到适当调控的作用。 C.鉴于机构投资者股息、红利所得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没有流出生产主体,所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机构投资者享有股息、红利所得税的减免权利。 D.实际上个人投资者所获的红利已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所以对个人红利征收的税款还属于个税,没必要再给予优惠甚至免税了。 3.根据原文的意思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在个人劳动所得与个人投资资本市场所得上的征收税率有轻有重,这是造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的重要原因。 B.中国个人所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着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可见。我国对个人所得已经整体重复收税了,这也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而为之。 C.中国国家税法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个人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法》,一类是针对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法》,而每部税法中又都分列出若干税种。 D.国家税制改革是要增加直接税的比例,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而红利税对是个人直接所得征收的税款,要是对此减免是有违税制改革的趋势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黄山听雨 熊召政 |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蔼,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 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雨是越下越浓了。 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鰲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 浑圆。 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选自《文明的远歌》) 1.“雨”是本文构思的关键,有多方面的作用。请通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请从抑扬的角度简析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末说,得到了“雨声滋养”,请联系全文,分条简述作者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滋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熊召政的散文语言典雅,文采蜚然,有“美文”之誉。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