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
■  解放军报社记者 张海平 高志文 孙兴维
  这是2010年两种别样的眼泪: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每年春未到、燕未来,刘克勇背起行囊走向高原。山,爬了几天几夜;车,行在云上云下。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
  没人知道,4年上雪山累倒的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手术后医生说:来晚了。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 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临终前,他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工兵团的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为祖国站岗尽忠。“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程在高海拔延伸,离天三尺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李副参谋长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一位将军动情地说。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两次被领导强行送下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他说:“手受伤了,但眼和腿好使,可以在山上当个安全员。”
  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挺拔的干,茁壮向上。“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
  那天,退伍老兵捧着军装落泪。
  一年又一年,他们四季在雪山上穿着厚厚的迷彩服。部队规定,战士退伍要上交军装。很多老兵入伍时发的春秋和夏季军服,他们没有机会穿一次。入冬的大西北,寒风刺骨,这里出现了独特的风景:老兵们穿着崭新的夏季军装相拥在一起,在营门前、宿舍旁、岗哨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
  军号吹响,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转过身背起简单的行囊,老兵们从五湖四海来,回大南北去。他们行囊里带走的是什么呢?老兵杨伟,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他说:“退伍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有这双鞋在身边,此生哪有跨不过的坎。”老兵蒋迪伟行囊里的几个矿泉水瓶子,装着他从工地捡的石块,他说:“看着它,一辈子记着在雪山的日子,一辈子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拥抱了雪山,拥抱了战友,一批批老兵这样离营返乡。他们化作了这棵“英雄树”的种子,撒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简要分析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尾段及主体三部分的开头都写到了“泪”或“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你认为它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标题采用了“英雄树”这个比喻的说法,形象地体现了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这一英雄群体在雪域高原不辱使命、报效国家的崇高精神,流露出作者对笔下人物的赞颂之情,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2.在内容上,反映了兵团官兵军人的风骨与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完整,使主题得到了深化;结构上,前后紧密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具有整体性。
3.(1)文章用事实说话,没有夸张,用细节描写较客观地展现了兵团官兵的英雄事迹,使文章具有可感性与真实性;
  (2)展现了革命军人的时代风采,事迹感人,催人奋进;
  (3)作品语言生动,意蕴深厚,让读者如临其境,读后浓烈的英雄气息铺面而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①“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②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③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④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⑤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⑥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呼吁中国应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大国表率作用,应勇敢担当起因此可能造成的年经济增长率(GDP)下降以及经济竞争力削弱的压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简述中 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然后回答问题。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主要写出了牛的什么状态?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依据原文具体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试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全球暖化,还是新冰河期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11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不仅在中国,去年12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1月11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这次大雪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科学家”所说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探讨的问题而定。当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使用气候仿真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性的极端天气的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性天气,如强降水引发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了;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想到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现的暖冬现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选自《科学时报》2008年2月)
1.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的说法是正确的。
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
C.天气和气候的关 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
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通常在十年以上。
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C.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C.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 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
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面的题。麻三爷和 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的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员工。
  麻三爷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
  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瘆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几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 ”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竟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过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宴。喝酒、吃肉、唱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只见老山鹰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寓、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感叹道,“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然后用新长出来的喙将老化的趾甲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趾甲……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分析麻三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鹰,对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叙写了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中医的未来发展之路
  对于中医的发展,正确的主张是:坚守主体,发扬优势,融会新知,开拓创新。
  实际上,中医应当也只能按照中医的规律去发展。中医的主体不能丢,这个主体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医要发展,必须要重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中医本身自有一套理论体系与发展规律,中医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依据时,不必要用另一套话语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中医的主体定位。中医学是基于人文和生命的医学。所谓基于人文,是说中医学不仅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品格,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医用 阴阳五行等人文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医学体系。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品格这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具备的,但阴阳五行的人文内涵却是中医所独有的。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院士曾说过:“中医是基于生命的医学,西医是基于疾病的医学。”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中医关注人的整体生命,而不是具体的物质结构。中医将人看成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用整体动态思维看待生命的变化,人的健康就是整体生命的和谐,人的疾病就是整体生命的失衡;西医更关注疾病,用还原分析思维看待人的疾病变化,用物理和化学原理来解释病因、病理、病位。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劣,各自解决了生命不同层面的问题。两者是“和而不同”的,如果抹煞了两者的不同,把中医简单地还原为物质结构,甚至把中医改造成以还原分析为基本方法的自然科学,中医也就不成其为中医了。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去用还原论方法寻找自己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是要制定临床评价标准,对中医治疗的疗效进行统计、评估,找出中医的优势病种,哪些病中医疗效超过西医,然后去发扬这一优势。千万不要处处与西医争短长,更不能包打天下,自欺欺人。在此前提下,要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不断开拓创新。
  中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的复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的不竭动力,在中医中药的庇佑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命得以繁衍,身体得以康健。中医药学体系融合了历代的人文、科学成就,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今天所处的困境,以理性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
  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代文化并行不悖,中医与西医应该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19期)
1.下列对于“中医学”内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身自有一套理论体系与发展规律,用不着另一套话语系统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B.关注人的整体生命而不是具体的物质结构,将人看成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
C.独具阴阳五行的人文内涵,用阴阳五行等人文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医学体系。
D.对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用整体动态思维看待:前者是生命的和谐,后者则是生命的失衡。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品格,西医用还原分析思维看待人的疾病变化,只关注疾病本身,缺少了人文关怀。
B.中医西医各自解决了生命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判断孰优孰劣,两者应是“和而不同”的。
C.统计、评估中医的疗效,找出中医治疗的优势,然后发扬这一优势,就可以在疗效上超过西医。
D.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用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改造自己,才能不断开拓创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要发展,就要在坚守主体发扬优势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和方法,不断开拓创新。
B.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身体得以康健,融合了历代人文、科技成就的中医学体系功不可没。
C.面临着前所未有困境的中医,尽管其理论原理和方法仍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但要与西医争短长,还是自欺欺人的。
D.中医的复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