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节选)  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象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  大家知道,数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节选)  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象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  大家知道,数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节选)
  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象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
  大家知道,数学是2+3=5这样一门抽象的科学。例如:“两头牛加三头牛等于五头牛”,“两棵树加三棵树等于五棵树”。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正是从这类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了这样一个达四海亘古今、囊括宇宙万物的伟大的抽象公式:2+3=5。它好比是说:“两只空筐加三只空筐等于五只空筐。”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天地间万物。如果只能装一样东西,倒不出来,那数学的用处就极有限了。
  有趣的是,艺术魅力的源泉之一,也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空筐”,其中尤以音乐最为典型。就是说在一切艺术中,当推音乐“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如果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在于他们分别提供了两个伟大的“空筐”:F=mA和E=mC2,那末,贝多芬的成就却在于他向人类文化宝库提供了好几个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的音乐“空筐”:《英雄》《命运》《田园》和《第九》这四部交响曲。这些“筐”竟是如此的“空”,它们要求乐队指挥、演奏家和广大听众把各自的内外阅历统统放进去。因此,有海菲茨的贝多芬,也有梅纽因和小泽征尔的贝多芬,同时还有张三、李四的贝多芬。
  20岁欣赏《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聆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很不同的——如果你在这20年间,饱受事变,经历了坎坷人生的话——之所以有这种效果,正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空筐”性质。这种性质的音乐心理学基础,便是自由联想。所谓“空筐”,正是艺术家为万千观众提供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爱因斯坦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不仅是指理论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而言,而且也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可以说“空筐”是为想象力而设置的,“空筐”要求万千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再创作。
  诗歌的“空筐”的性质也是很显著的。比如,李商隐的杰作《乐游原》便是一个典型的“空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有你的“夕阳”,我有我的“无限好”;也许,你的“夕阳”和“黄昏”,比李商隐的“夕阳”和“黄昏”还要丰富得多,这不仅不违背原诗的本意,而且正说明原诗的成功。我以为诗人的艺术成就如何,全看他创造了多少个“空筐”,李白、杜甫创造的“空筐”恐怕最多,最好。宋朝学者张炎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乃是“空筐”说的另一种表述。
  大致来说,艺术分两大类:情节类和情态类。前者的“筐”较“实”,后者则较“空”。在一生中,我们至多只想把《福尔摩斯探案》这类小说重读三遍,可是在我们一生中,却可以把贝多芬的《命运》重聆一百遍。因为前者属于情节类作品,而后者属于情态类的艺术,具有恒听恒新的性质;或者说,它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自身的情节,而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不断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一般来说,文化素养较低者更倾向于情节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特别要求观众(读者、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主动地进行再创作。与此相反,文化素养较高者,则更倾向于情态类艺术作品。因为他在这类作品中发现了一个驰骋自己想象力的广大空间,发现了一个可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广大世界。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是艺术世界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B.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极不相同的,这是因为艺术“空筐”为欣赏者提供的空间是不断变化着的。
C.音乐如同数学一样,也为我们提供了“空筐”,且在一切艺术中其“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
D.艺术家创造的“空筐”的多少和好坏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的高低。
E.情节类艺术作品的“空筐”过“实”,最适合文化素养较低者阅读;情态类艺术作品的“空筐”较“空”,更能够开拓读者想象的空间。
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用作者的话说,可改为“一千个听众便有一千个贝多芬”。
B.宋朝学者张炎“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的主张认为:词只写想象的事物,不写具体实在的事物,这样才能造出“空筐”来。
C.凡是情节类作品人们最多读三遍,凡属情态类作品人们都会重读千百遍,这是因为前者没有“空筐”性质,后者具有“空筐”性质。
D.人们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于自身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否具有想象力。
3.根据文意,解释艺术作品中“空筐”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空筐”理论,请谈谈应该如何欣赏情态类作品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A
3.“空筐”结构是由艺术家创造的、供欣赏者发挥想象力的的艺术空间,是艺术世界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答案从第1段、第4段中找)
4.①确定具有“空筐”性质的情态类作品;
  ②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主动地进行再创作;(或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放进 “空筐”进行欣赏。) 
  ③获得审美感受,满足精神需要。(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的题。消  失
马国福
  去年的一个春日下午,我约朋友们到家里喝茶。我们坐在阳台上,就着茶,透过落地玻璃窗,赏着不远处的一片农田,田里的油菜花肆意汪洋,在春日的阳光下无羁奔腾。大片的油菜花,仿佛带上了王冠,穿行在春天的检阅台,视察眼前的仪仗队,浓艳中有一股王者之气,凛然、亲和又不可侵犯。
  有个朋友说,用不了多久,这油菜花,这块地终将消失。
  一年后,还是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约了朋友到家喝茶。还是在同样的阳台,透过窗子,我们再也看不到去年那样汪洋的油菜花了。去年的那片土地四周已经被围墙围起来,麦田中央插着十几架打桩机。几辆挖掘机像蛮牛一样,霸气十足,冒着黑烟挖掘着泥土。不远处已经有数十幢高楼拔地而起,主体已经结束。被围墙围起来的农田里还没有打桩的地方,有油菜花孤零零地开着,分布在打桩机的周围。
  朋友说,油菜地果然消失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土地却不再是往日的土地。不多的油菜花没有了往日的王者之气,很容易让敏感的我想到一个词:残喘。这个词,总是用来形容那些弱势群体,但我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片土地,形容一片土地上无辜的花,实在有点儿残忍。我很清楚,用不了一个月时间,油菜花还没有完全结出饱满的菜籽就会夭折。取而代之的将是钢筋、水泥、电线杆、机器、噪音、商铺。想到这里,我有点儿伤感,有点儿沉重。
  商业的触角伸到哪里,哪里的美就会被扼***。机器的轮子转到哪里,哪里的安静就会被戕害。开发的红头文件发到哪里,哪里的土地就会被刺伤。房子越建越高,自然的美就越来越矮;现代文明的铁塔越立越多,天籁和安详就越来越少。
  春天里,我和朋友们喝着新茶,谈论春天里美好的事物和不美好的事物。内心波动的那份静谧因为一串串沉重的打桩声而支离破碎。油菜花谢了,我们的心也跟着慢慢空了。新生的事物取代往日的美好,我不知道今后我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是墓碑还是挽歌。
  春天去了还会再来,而被机器的铁蹄践踏过的土地还能萌生诗意和美感吗?时代仿佛就是一个飞速运转的轮子,我们追求快节奏、快感、快乐,这轮子呼啸而过,挟裹着我们骨子里所向往的自由、美好、宁静,我们已经慢不下来了!诗意被剥落,美感被戕害,宁静被驱逐,工业的快速兴旺如同得势的帝王,统领现代人的步履冲锋陷阵,一些东西正在消失。商业的遍地繁荣,如同流水线上那刻板的程序和标签,将一些朴素的事物和本真的品质打包、归类、作价。
  土地被侵犯,美被物化,自然的教母再也不可能捧出足金的花朵。生命里一些良好的秩序被机器遗弃,血液里良好的基因被工业的能量、商业的气息、物质的利手摒弃。一转身,那块土地不见了;一转眼,那束菜花不见了;一转弯,那份心境不见了。我不知道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内心的悲凉。
  作为这个时代机器上的一枚不起眼的螺丝,我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慢一点再慢一点,让自己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我只想用自己蚂蚁一样柔弱的双唇,亲吻一朵花天真的容颜;我只想用蜗牛一样的步履背着自己精神的粮仓,悄悄地将春天里正在消失的美折叠成诗行,决然藏进背上的躯壳,深入泥土腹部,用一生的时间来温习春天,温习生命里最柔软的时光。
1.第二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消失”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
■  解放军报社记者 张海平 高志文 孙兴维
  这是2010年两种别样的眼泪: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每年春未到、燕未来,刘克勇背起行囊走向高原。山,爬了几天几夜;车,行在云上云下。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
  没人知道,4年上雪山累倒的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手术后医生说:来晚了。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 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临终前,他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工兵团的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为祖国站岗尽忠。“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程在高海拔延伸,离天三尺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李副参谋长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一位将军动情地说。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两次被领导强行送下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他说:“手受伤了,但眼和腿好使,可以在山上当个安全员。”
  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挺拔的干,茁壮向上。“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
  那天,退伍老兵捧着军装落泪。
  一年又一年,他们四季在雪山上穿着厚厚的迷彩服。部队规定,战士退伍要上交军装。很多老兵入伍时发的春秋和夏季军服,他们没有机会穿一次。入冬的大西北,寒风刺骨,这里出现了独特的风景:老兵们穿着崭新的夏季军装相拥在一起,在营门前、宿舍旁、岗哨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
  军号吹响,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转过身背起简单的行囊,老兵们从五湖四海来,回大南北去。他们行囊里带走的是什么呢?老兵杨伟,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他说:“退伍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有这双鞋在身边,此生哪有跨不过的坎。”老兵蒋迪伟行囊里的几个矿泉水瓶子,装着他从工地捡的石块,他说:“看着它,一辈子记着在雪山的日子,一辈子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拥抱了雪山,拥抱了战友,一批批老兵这样离营返乡。他们化作了这棵“英雄树”的种子,撒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简要分析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尾段及主体三部分的开头都写到了“泪”或“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你认为它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①“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②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③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④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⑤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⑥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呼吁中国应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大国表率作用,应勇敢担当起因此可能造成的年经济增长率(GDP)下降以及经济竞争力削弱的压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简述中 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然后回答问题。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主要写出了牛的什么状态?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依据原文具体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试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全球暖化,还是新冰河期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11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不仅在中国,去年12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1月11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这次大雪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科学家”所说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探讨的问题而定。当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使用气候仿真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性的极端天气的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性天气,如强降水引发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了;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想到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现的暖冬现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选自《科学时报》2008年2月)
1.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的说法是正确的。
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
C.天气和气候的关 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
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通常在十年以上。
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C.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C.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 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
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