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人们对DNA检测的误解  我们常常在一些电视剧中看到,那些进行DNA检测的法医们一边聊天,一边摇晃试管,只要按一下按钮,鉴定结果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人们对DNA检测的误解  我们常常在一些电视剧中看到,那些进行DNA检测的法医们一边聊天,一边摇晃试管,只要按一下按钮,鉴定结果就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人们对DNA检测的误解
  我们常常在一些电视剧中看到,那些进行DNA检测的法医们一边聊天,一边摇晃试管,只要按一下按钮,鉴定结果就出来了。然而,真实情况远非这么简单。事实上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即使是在人命关天的特殊案件中,DNA检测至少也要48小时才能加急完成。
  DNA鉴定的检测速度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常常会有一些研究机构声称发明了几小时就能出DNA检测结果的仪器。比如,早在2004年,新加坡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研制出了一种快捷有效的DNA检测器,它只需一滴血就能在两小时之内获知DNA检测结果。这种仪器的优点是能快速地将含有DNA的白细胞与红细胞进行分离,其生物芯片可以先将白细胞过滤出来,然后从中提取出DNA,再作进一步分析即可。这样,以往长达两天的检测过程可以缩短到不到两小时。这种快速DNA检测仪器听起来很不错,但实际上这样的仪器仅仅适用于医学研究,因为使用这种仪器需要较大血量的样品——一滴鲜血,而在刑案现场通常只留下一些干涸的血迹,很难找到这样的新鲜血滴。事实上,在侦破案件时,能找到几毫微克的血迹样品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滴血的血量至少有几百毫克!因此,快速检测仪器目前暂时不适用于刑侦工作。 
  DNA检测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DNA检测中,检测人员首先得查找到可用的DNA样本,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找遍调查人员送到实验室的大量证据物品,通常是衣服。他们必须知道谁穿过哪件衣服,谁在上面留下了血迹。一旦查找到合适的样本,就要设法从样本上提取DNA,而且数量必须足够用于检测,一般要1~2毫微克。之后,这些微量的DNA被放入分子复制机中进行复制,顺便被打上标签。之后,这些结果被输入到遗传分析器中,最后得出DNA检测结果。
  即便能进行DNA检测快速分析,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获得所期望的结果。美国联邦调查局的DNA检测人员发现,日光、加热、湿气和年限都能破坏DNA。尽管他们已经能成功地对警方在室温下保存长达数十年的材料进行分析,但如果材料在太阳下晒过几天,DNA就被破坏了。
  遗传分析器重点检测DNA上13个不同的位点,虽然检测人员并不知道这些位点与人的哪些身体特征相关联,但知道不同个体的这些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缺少这13个位点的DNA样本不能用来准确鉴别身份,但可用于排除嫌疑犯。在一些案件中,调查人员甚至只能据此区分DNA样本是来自男性还是女性。当然,只要样本完好无损,通常就可以获得13个完整的位点。罪犯的DNA检测结果最终都要被输入罪犯样本数据库中。
1.下列关于“DNA检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DNA检测在目前的条件下,即使是加急也必须至少48小时才能得出结果。
B.DNA检测的速度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可是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C.DNA检测需要可用的DNA样本,而在一些情况下,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
D.DNA检测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结果,日光、加热、湿气和年限都能破坏DNA。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物芯片能够过滤出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来,然后从中提取出DNA,这样一来,检测过程就可以大大缩短。
B.医学研究可以得到大血量的样品,而刑事案件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DNA快速检测仪器还有局限性。
C.只要找到合适的样本,就能提取到DNA,如果样本数量足够,就可通过遗传分析器,得出DNA检测结果。
D.DNA的检测结果,无法提供罪犯身体特征方面的信息,但可以依据不同个体DNA的差异性来排除嫌疑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犯罪现场找到了几百毫克的血液,检测人员就能够通过快速检测仪器在短时间内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B.生物芯片技术对DNA检测技术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先进的DNA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会促进刑侦工作开展。
C.长期的日光暴晒,高温炙烤,或湿气侵蚀可以破坏DNA,即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检测,也难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D.只要DNA样本完好无损,就能确定样本主人的性别,还能将DNA检测结果与罪犯样本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
答案
1.A
2.B
3.A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战争为题材,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敌我双方的对峙,以及两个士兵在界河边的遭遇,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B.在“他”的眼里,“河”竟然变成了恋人,对其的亲近就不仅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士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士兵们的痛苦与折磨。 
D.“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流露出“他”对战争的反思和质疑,在面对敌人时内心的犹豫和挣扎,体现了士兵的反战情绪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E.这篇作品悲剧的根源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小说意在借此表明:在对敌斗争中,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2.“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句话与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有着密切联系,请从全文情节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分析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方式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怀魏握青君
朱自清
  两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些日子吧,我邀了几个熟朋友,在雪香斋给握青送行。雪香斋以绍酒著名。这几个人多半是浙江人,握青也是的,而又有一两个是酒徒,所以便拣了这地方。说到酒,莲花白太腻,白干太烈;一是北方的佳人,一是关西的大汉,都不宜于浅斟低酌。只有黄酒,如温旧书,如对故友,真是醰醰有味。只可惜雪香斋的酒还上了色;若是“竹叶青”,那就更妙了。握青是到美国留学去,要住上三年;这么远的路,这么多的日子,大家确有些惜别,所以那晚酒都喝得不少。出门分手,握青又要我去中天看电影。我坐下直觉头晕。握青说电影如何如何,我只糊糊涂涂听着;几回想张眼看,却什么也看不出。终于支持不住,出其不意,哇地吐出来了。观众都吃一惊,附近的人全堵上了鼻子;这真有些惶恐。握青扶我回到旅馆,他也吐了。但我们心里都觉得这一晚很痛快。我想握青该还记得那种狼狈的光景吧?
  我与握青相识,是在东南大学。那时正是暑假,中华教育改进社借那儿开会。我与方光焘君去旁听,偶然遇着握青;方君是他的同乡,一向认识,便给我们介绍了。那时我只知道他很活跃、会交际而已。匆匆一面,便未再见。三年前,我北来作教,恰好与他同事。我初到,许多事都不知怎样做好;他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们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吃饭也在一处。因此常和他谈论。我渐渐知道他不只是很活跃、会交际;他有他的真心,他有他的锐眼,他也有他的傻样子。许多朋友都以为他是个傻小子,大家都叫他老魏,连听差背地里也是这样叫他;这个太亲昵的称呼,只有他有。
  但他绝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傻”,他是个玩世不恭的人——至少我在北京见着他是如此。那时他已一度受过人生的戒,从前所有或多或少的严肃气氛,暂时都隐藏起来了;剩下的只是那冷然的玩弄一切的态度。我们知道这种剑锋般的态度,若赤裸裸地露出,便是自己矛盾,所以总得用了什么法子盖藏着。他用的是一副傻子的面具。我有时要揭开他这副面具,他便说我是《语丝》派。但他知道我,并不比我知道他少。他能由我一个短语,知道全篇的故事。他对于别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着,不大肯说出。他的玩世,在有些事情上,也许太随便些。但以某种意义说,他要复仇;人总是人,又有什么办法呢?至少我是原谅他的。
  这其实也只说得他的一面;他有时也能为人尽心竭力。他曾为我决定一件极为难的事。我们沿着墙根,走了不知多少趟;他原原本本,条分缕析地将形势剖解给我听。你想,这岂是傻子所能做的?幸亏有这一面,他还能高高兴兴过日子;不然,没有笑,没有泪,只有冷脸,只有“鬼脸”,岂不郁郁地闷煞人!
  我最不能忘的,是他动身前不多时的一个月夜。电灯灭后,月光照了满院,柏树森森地竦立着。屋内人都睡了;我们站在月光里,柏树旁,看着自己的影子。他轻轻地诉说他生平冒险的故事。说一会,静默一会。这是一个幽奇的境界。他叙述时,脸上隐约浮着微笑,就是他心地平静时常浮在他脸上的微笑;一面偏着头,老像发问似的。这种月光,这种院子,这种柏树,这种谈话,都很可珍贵;就由握青自己再来一次,怕也不一样的。
  他走之前,很愿我做些文字送他;但又用玩世的态度说:“怕不肯吧?我晓得,你不肯的。”我说:“一定做,而且一定写成一幅横批——只是字不行些。”但是我惭愧我的懒,那“一定”早已几乎变成“不肯”了!而且他来了两封信,我竟未覆只字。这叫我怎样说好呢?我实在有种坏脾气,觉得路太遥远,竟有些渺茫一般,什么便都因循下来了。好在他的成绩很好,我是知道的;只此就很够了。别的,反正他明年就回来,我们再好好地谈几次,这是要紧的。——我想,握青也许不那么玩世了吧。(1928年5月25日夜)
1.下面加粗词语在文中指代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这其实也只说得他的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亏有这一面,他还能高高兴兴过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作者回忆“他动身前不多时的一个月夜”,结合文章简析他为什么“最不能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朱自清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阅读全文,试从构思特点、抒情艺术、语言特色中任选一个角度,简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师,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在该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之光,同时也“蕴藏着超越该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大师涌现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民族鼎盛的时代,或者是鼎盛到来的前夜。
  时下,国内各大媒体重量级人物频频亮相,动辄就是“大家”、“大师”。其实这是一种误导。说实话,即便是出大家大师的时代,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大师做学问的目的仅在学术本身,他们知道,学中之道贵在打通,道存则通,道无则隔。所以,真正的大师所为不是猎取功名利禄,做的是讲学又讲道的学问,他们断不愿频频公诸大众媒体。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媒体的良苦用心。称呼大师,不失为一种礼貌,然而,过度恭维且易误导大众,是害多而益少的。对于被称呼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狂”气,有时候也是一种洒脱,一种超然。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是对“狂”的正面解释。古往今来,“狂”人也层出不穷,他们的成就也往往不是那些“狷”者能望其项背的。春秋、两晋、汉唐等时期在这方面出现过许多典型代表。也正因为如此,春秋诸子、魏晋思想、汉唐文化,凌驾百代,皆后无来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狂”所成就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则尤然。但如果狂妄过度则又是一种轻浮,一种浅俗,不利于学术,也不利于发展。
  我们知道,“大家”和“大师”会影响时代甚至是影响人类的。他们的作品也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或标志着人类精神的重大转变,不仅有艺术上和艺术史上的价值,而且还要有审美上和审美的时代性的贡献。这样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是跨越式的、划时代的,具有标志性意义,如达·芬奇、毕加索、顾恺之、王维、石涛等。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入历史,甚至切入人性的深层状态中去。而我们目前的某些艺术家,充其量也只是影响了当下中国,更不要说影响人类发展的总体进程,怎么称得上“大师”?顶多算是“名流”。作为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眼下不是标榜自己是什么,也不是别人称呼什么,而应该静下来思考自己究竟是什么,能干些什么,并找准自己的艺术和社会坐标,针对性地潜下心来,好好用心“干活”,并思量着能做到什么程度。那些虚泛的东西留待别人去评判,由后人来定位。
  之所以出现“大家”、“大师”乱称的现象,源于国人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西风东进的背景下。强势的西方国家加强文化的推销,让毫无准备的国人和缺乏远见的“专机密第1页2012-6-30家”来不及思考,一时不知所措,找不到自我,也理不清是非。呼唤大师出于某种美好愿望。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过于局限在某个领域或学科,综合素质的不足是致命的。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当代名家”,大多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门家而已,很少有学贯中西的通人之才。
  当务之急,我们要多加考虑为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作何担当,担当多少的问题,而不是虚妄地自拜什么大师。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即便自命不凡,千万不要去无谓添乱。
1.下列各项中对“大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师对于一个民族,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一个民族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的精神之光。
B.当下国内各大媒体动辄就是“大家”、“大师”,这其实是源于国人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了解和认识。
C.一个民族如果涌现了大量的大师,这往往代表着这个民族处于鼎盛的时代,或者是鼎盛时代即将到来。
D.如果艺术家及其作品具有跨越式的、划时代的,具有标志性意义,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入历史,甚至切入人性的深层状态中去,他们可以成为大师。
2.下列关于“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称呼艺术家为“大师”,这对于被称呼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狂”气,有时候也是一种洒脱,一种超然。
B.我们对“狂”很早就有研究,孔子说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是对“狂”最早的论述。
C.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狂”人都层出不穷,他们大多积极进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D.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狂”也是这样,我们应对其辩证地认识,绝对不能狂妄过度。
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大师做学问的目的仅在学术本身,真正的大师所为不是猎取功名利禄,做的是讲学又讲道的学问,他们是不愿频频公诸大众媒体的。
B.当下,因西方国家加强文化的推销,这让我们一些缺乏远见的“专家”来不及思考,一时不知所措,找不到自我,也理不清是非了。
C.作为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应当做的是要找准自己的艺术和社会坐标,针对性地潜下心来,好好用心“干活”。
D.“大家”和“大师”可以说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作品是影响人类的,也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或促使人类精神发生重大转变。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3000例患者,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20日,***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 “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 “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是传主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从更高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流泪的蓑衣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 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 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 但它失望了 ,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 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那件蓑衣曾与父亲相依为命,后来,随着父亲年事渐高,不再下田劳作, 蓑衣就被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B.“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理一阵喜悦。”是因为它被唐人写入诗中,一直吟唱至今,值得自豪。
C.在苦涩的日子里,那件蓑衣给了父亲无私的呵护,但在日子好起来之后,蓑衣却被冷落,表达了现代人的冷漠。
D.这篇散文对蓑衣描写的文字,运用了联想、对比、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生动形象,细腻,感人至深。
E.在作者的心目中,那件挂在家乡土墙上的褪了色的蓑衣精致而美丽,作者对它充满了深深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2.文章的第三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题“流泪的蓑衣”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蓑衣”之类物品被“永远挂在墙上”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