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父亲的形象吕麦  下午,偌大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穿梭在货架间各取所需,有的稀稀落落地排在出口处等候结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父亲的形象吕麦  下午,偌大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穿梭在货架间各取所需,有的稀稀落落地排在出口处等候结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宁夏自治区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父亲的形象
吕麦
  下午,偌大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穿梭在货架间各取所需,有的稀稀落落地排在出口处等候结账。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举着一管透明的五彩弹子糖,从林立的货架间像小牛犊似的纵了出来。他的父亲急急地尾随其后。眼看孩子撒着欢要冲进收银台狭窄的过道口,父亲猛地刹住脚立在一处货架旁,高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对孩子招手。孩子听话地掉转头跑回父亲身边,父亲爱怜地牵起他的小手,佯作生气地训斥了几句,像心口疼似的一手摁住左胸,缓缓地弯下腰抱起儿子。
  走近收银台,父亲把孩子换个方向紧贴在左胸前,摊开右手心里预备好的五元钱结了账,欲往外走。一名年轻保安如下山的猛虎般一把揪住他的后衣领,故作平静地问:“先生,你的东西都结账了吗?”“结了呀,就一管卡通弹子糖。”父亲利落地回答道。男孩仿佛在配合似的,得意地摇晃着手里的“商品”。那一堆糖球仿佛是他的“士兵”,在他的指挥下忙忙碌碌地变化着“队形”,发出清脆悦耳的“嚓嚓”声。保安看了看孩子,然后逼视着父亲。父亲一脸无辜的样子,双手抱紧胸前的儿子和保安对峙着。突然,保安使出一招“黑虎掏心”,两块榛仁葡萄干巧克力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他的左胸口袋内被“掏”了出来。
  小男孩一见巧克力,两眼发出星星般的光亮,但随即又胆怯地把脸藏进了父亲怀里。因为,他看到保安正狠狠地瞪着他父亲。
  父亲酱紫着脸解释说,这一定是儿子趁他不注意时放进去的,他压根儿不知道。边说边慌乱地摸出一张十元钱和几枚硬币打算付款。保安揪住他,用不屑的口气说:“这两块巧克力原价二十元,但现在你必须花十倍的价钱为你的行为买单。这是我们超市的规定!”男人傻了眼,可怜巴巴地说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他放下孩子翻了所有的衣服口袋。
  孩子安静地坐在收银台上,默默地眨巴着眼瞅着父亲的窘态。围观的人群里有年长的顾客叹息说:“作孽啊,当着儿子的面干这事,真不像话!”年轻的顾客则起哄说:“现在小偷都狡猾,没准儿这小孩儿是他雇来的托。客气什么,没钱买单送他去派出所。”年轻的保安刚掏出手机,男孩的父亲立刻像头斗红了眼的公牛,拼命去抢夺保安的手机,两人厮打了起来。小男孩吓得“哧溜”一下,下了柜台,抱着父亲的一条腿,哇哇大哭。
  这时,有人喊,经理来了!围观的人群让出一条道。经理冷静地听保安汇报了情况,拿过一块巧克力,拍拍小男孩的脑袋柔声问道:“告诉伯伯,是你让爸爸给你买这个的吗?”男孩抽搭着,用蚊子似的声音胆怯地说:“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吃,我也想吃。可爸爸说‘咱家没钱’,就给我买了这个。”说着摇了摇手里的弹子糖。经理恨铁不成钢地乜一眼男孩的父亲,瞟了瞟桌上的零钱,思忖了一会儿,抓起两块巧克力递给小男孩,慈爱地说:“拿着,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挣钱孝敬你爸爸哦。”小男孩怔怔地望着经理,懵懂地点了点头。
  经理厌恶地盯着男孩的父亲,压低声音恨恨地说:“我不是纵容你偷盗,我只是在维护孩子心里父亲的形象。你走吧!”
  男孩的父亲“扑通”一声跪在经理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抱起孩子,逃也似的冲出了人群。(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偌大的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埋下了伏笔,超市的冷清为“父亲”偷窃提供了可能。
B.“父亲猛地刹住脚立在一处货架旁,高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这是因为“父亲”想起自己怀里偷的东西,想让儿子停下来为自己作掩护。
C.众目睽睽之下,保安从“父亲”的身上搜出了榛仁巧克力,围观的人群开始起哄,幸灾乐祸,表现了社会的冷漠、麻木。
D.小说中的“父亲”很穷,但因为儿子想要吃巧克力竟然做了偷盗这样的事情,这种溺爱孩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E.从行文中看,虽然“父亲”的确在超市中偷了东西,可作者依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子俩充满了同情。
(2)联系全文回答:小男孩的父亲明明偷了超市的东西,为什么经理却说“拿着,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处画线句子都是对小男孩形象的刻画,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对“父亲的形象”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通过询问小男孩,经理知道小男孩的父亲是因为贫穷和疼爱孩子才偷窃的;经理不想让小男孩知道他的父亲偷了东西,想要维护他心目中的父亲形象。(意对即可)
(3)刻画了一个可爱、纯真的小男孩的形象,为后文经理因对小男孩的爱怜而放过其父亲作铺垫,也反衬出其父亲偷窃行为的不光彩。(意对即可)
(4)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父亲无所不能,会教育孩子勇敢、坚强,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因此,父亲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有意识地端正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梅兰芳的“祖训”
陈鲁民
  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好评如潮,大家都知道了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而蓄须明志一事。可是由于受电影长度限制,梅兰芳因为不与日伪合作而遭受的种种危险和非人磨难,还有许多没有反映出来。
  首先是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寇周旋。因为他拒不演戏、不参加日伪组织的各种活动,日伪特务三天两头打电话,寄恐吓信,进行威胁利诱。有一次,汪伪政府的大头目、“外交部长”褚民谊突然来访,邀请梅兰芳在12月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日本东京等地巡回演出,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梅兰芳用手指着自己的胡须,沉着地说:“我已经上了年纪,没有嗓子,旱已退出舞台了。”褚民谊却阴险地笑道:“小胡子可以剃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对此,梅兰芳不紧不慢地回敬道:“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唱大花脸唱得很不错。我看您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顿时敛住笑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狼狈而出……梅兰芳在当寓公的几年间,巧妙地与日伪周旋,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威逼利诱,坚决不与日伪合作,表现出了一个爱国艺术家的崇高气节。
  梅先生以唱戏为生,不唱戏就没有收入,一年半载尚可以靠积蓄为生,时间一长就难以为继。特别是他要养几十口人,除了直系血统关系家属,还有梅兰芳常年供养的“承华社”班底,以及离乡背井的师兄弟。这些人,不是年老体衰,便是疾病缠身,甚至还有几个是卧床不起,生活都难以料理的“老一辈”。为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他只得不断变卖首饰、衣物、字画、古董,包括祖传的唐伯虎仕女图,仇十洲的山水画,以及郑板桥的字轴。能卖的家产都变卖了,没什么好卖的了,只好靠借款生活,日伪特务又从中捣乱,借也很难借到了。后来,梅兰芳受程砚秋种菜养家的启发,以作画谋生,再穷再困也不变节,宁肯饿死也不卖国。
  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面对乌云压顶,梅兰芳凛然不屈,矢志不渝,在堂屋正厅的中央壁墙上,挂了一幅《窦娥向天图》。醒目的题款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聚沙靠毅力,集花须乐观。”他以此砥砺自己及家人要有毅力,要乐观,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他还将好友、京剧大师程砚秋从北京寄来的“勉诗”写成了条幅:“罢舞息歌,务农励志,秋水长天,指心为誓。”以此来激励一家老少谨守气节,共渡难关。
  梅兰芳家有一条八字祖训:“国重于家,德先于艺。”凡拜他为师的,跟他学艺的,不论子侄亲友,徒子徒孙,都要先接受这“八字祖训”的教诲,然后再说演戏的事。梅先生自己就是实践这“八字祖训”的光辉典范,一生爱国忠贞不渝,一世修德坚持不懈。梅兰芳先生之所以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艺术家,除了他精湛绝伦的表演艺术,他塑造的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更在于他始终严守“祖训”,坚持爱国至上的第一美德,他令人景仰的高风亮节。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就是梅兰芳大师的最好写照,正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时期蓄须明志是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
B.在抗战时期,梅兰芳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寇周旋,假心假意参加日伪组织的各种活动。
C.在困境中,梅兰芳将好友程砚秋的“勉诗”写成条幅,来激励一家老少谨守气节。
D.梅兰芳之所以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艺术家,是因为他精湛绝伦的表演艺术。
E.梅兰芳一生遵守并实践“国重于家,德先于艺”的祖训,一生爱国忠贞不渝,一生修德坚持不懈。
(2)电影《梅兰芳》是一部影视作品,作者以这部电影的内容起笔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写到梅兰芳为了养活几十口人而不得不变卖家产,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梅兰芳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艺术家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梅兰芳的成功有哪些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孤石
聂鑫森
  朱庆的魂丢了,随着那块孤石一道。
  窗外那原本放石头的地方分明留下一个不深不浅的凹痕,边沿依旧留着一圈枯黄的草叶,好像一句依依不舍的告别辞。
  就在几小时前,就在这块小小的园地正中,立着一坨一米来高的山石,上面覆盖着一层紫褐色的苔衣,石根周围簇着草叶,很像一幅立体的图画。
  朱庆的目光立刻变得柔和起来。这一坨山石,使他想到云蒸霞蔚的峰峦,想到碧林深处的亭台楼阁,想到砍柴人的带点野味的歌谣,想到轰然直下的瀑布。他觉得这孤石是活生生的,它懂得他,他也懂得它,正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
  这块石头是他在厂区后面小山坡下寻到的。那是一个暴雨初歇的夏日黄昏,下班了,他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想到厂区后面去遛遛。
  一道七彩长虹横在山坡上,茂密的草叶上挂着累累的珠串,空气非常新鲜。朱庆急急地走着,凉鞋踏在湿湿的泥地上,嵌下深深的印痕。在山坡下的一处凹地里,平躺着一块石头。
  朱庆久久地伫立,细细地打量,微微靠近,把它缓缓扶起来。那缩小的云山上的有力的纹理,简直旋转到他的心眼中去了。惊呆了,不完全是因为它的奇崛险峻,而是因为它的孤独。真的,它太孤独了,在这僻静的野外,没有谁来注意它,一任风吹雨打日头晒。
  他决定找几个伙伴来,把它抬回去,立在车间外,这样他就可以和它日日相伴了。
  打从有了这坨立在车间外的石头,朱庆总能提早上班,下班后也不急着走。他给山石浇水、植苔,在山石周围培置小草,拾来断砖围出一块园地。山石上渐渐地生出紫褐的苔斑,石缝里冒出小小的草叶。
  师傅看见他弄得工装上满是泥水,目光里就闪出许多的迷茫,然后叹了口气,说:“到底是个孩子。”
  在刨刀凄厉的吱吱和马达轰鸣的隆隆中,朱庆再不感到难熬了,他可以偶尔别过身子去看山石,去和山石无声地对话,那种从心底生发的愉悦谁又说得清呢?他曾把这件事写在信上,寄给远方的爸妈,不久他们回了一封信,叮嘱他注意身体,听领导的话。
  山石突然消失了!上午,他被指派去市里参加一个“英模报告会”,临近下班时他赶回车间,发现那坨石头不见了。师傅正好下班,对他说:“厂长说这块石头很好看,就叫人搬到厂部会议室去了。”
  朱庆跳起来,恶狠狠地说,“那是我的石头!”
  师傅拍拍他的肩,说:“你真不懂事。”
  下午,他溜到厂部大楼,一口气蹿上五楼,找到那间大会议室,门牢牢地锁着,透过紧闭的大玻璃窗,他终于看见那坨石头了。在一个冷冷清清的墙角,很好看的镂花木架子上,搁着一个浅红的紫砂盆,盆子里立着他的孤零零的山石。他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
  下楼的时候,他碰到了西装革履满面矜色的厂长。他突然大声说:“你偷了我的石头!”厂长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咚咚地走远了。
  依然是刨刀凄厉的吱吱和马达轰鸣的隆隆,朱庆呆呆地望着窗外,他已经成了那块沉寂的孤石。刨刀不知撞到什么硬处,“咔啦”一声脆响,刀子断了。他听见师傅在吼:“朱庆,你的魂丢了?”是的,他的魂丢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第一段一句话单独成段,简洁醒目,既直接点明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也照应了题目,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这篇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开头先主要写了原来放石头的地方的周围环境,从第四段开始转入对发现石头的过程的描写。
C.“细细地打量,微微靠近,把它缓缓扶起来”,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朱庆发现孤石时的激动和欣喜。
D.师傅目光中的迷茫,父母回信中对朱庆的叮嘱,这些都表明了别人对朱庆迷恋石头的不理解,也突出了朱庆的孤独。
E.朱庆在厂区后面发现了一块石头,从此迷上了这块石头,连上班也不好好上了,他的师傅无奈地感叹他还是个孩子。
(2)试分析文章题目“孤石”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一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主人公的遭遇给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①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②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在给友人夏丐尊的画上随便题的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③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叶圣陶谈弘一晚年的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
  ④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⑤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⑥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就要能熬得过刮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⑦他用刮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⑧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⑨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提及鲁迅、郭沫若以及引用李叔同的《送别》、题画诗都是为了表明李叔同的世俗生活的光鲜,从而为下文他皈依佛门,由绚丽归于平淡作铺垫。
B.文章在陈述弘一的生平时引用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话,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人们对他平和从容的心态的欣赏。
C.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暗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
D.弘一晚年的出家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而不是为了赵朴初所说的“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E.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既有喜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
(2)文章中有一句话“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就要能熬得过刮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认为的“快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是“一钵了却谁的浮生”,结尾又说“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你认为作者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吗?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了自信心,才有文化影响力
  近日,某机构发布报告称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而美国占43%的份额,欧盟占34%.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的份额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不论这样的统计是否科学,我国GDP世界第二而文化影响力不足却是事实。尽管近几年“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何更好、更快地壮大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美国、欧盟、日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了物质的保障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国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有了这样的自信,他们就会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中华文化要想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想不断增强,中国就必须具有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从古至今,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珍宝”确实很多,然而要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还必须从“珍宝”中找出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东西,换言之,要找到我们的“中国梦”。
  在此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生那激情澎湃的文字,至今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旧中国,民族自信心空前低迷,但鲁迅先生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告诉世人:中国的脊梁没有断,中国的精神没有死,中国的自信没有失!鲁迅先生离开我们70多年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真真正正实现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愿。然而,物质的丰富难掩某些人精神的贫困,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好像中华文化必须与西方文明步调一致才有前途。试想,如果人们受了如此熏陶,哪里还有信心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中华文化如何才能拥有自己强大的影响力?
  因此,要想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全球的传播能力,建立完善的对外交流网络,还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要坚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民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相对,近几年我国实施的“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壮大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B.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就能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就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
C.美国、欧盟、日本的文化软实力比较强,原因之一是它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有了厚实的物质基础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D.如何才能壮大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其中一个做法就是理直气壮、昂首挺胸地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  
2.对文章引用鲁迅先生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善于从民族文化宝库中找出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东西,他是精神上的富翁,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
B.旧中国,民族自信心空前低迷,只有鲁迅先生在努力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华文化建立起了强大的影响力。
C.鲁迅在我国民族自信心空前低迷的时候理直气壮地指出中国的脊梁没有断,中国的精神没有死,中国的自信没有失!
D.针对有些人对中华文化没有信心,文章引用鲁迅先生的名篇,意在增强那些人的文化自信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这一统计不是科学的,但是作者还是意识到了,相对于我国GDP世界第二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明显不足。
B.要想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必须从民族文化珍宝中找出能够引起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兴趣的东西。  
C.我们要坚信中华文化的“珍宝”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
D.物质决定精神,随着物质的丰富,现今,中国人民的精神也走出了贫困,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树叶绿的时候下了场雪
高海涛
  这事说起来,应该是15年前了。
  那时我20多岁,高中毕业后,就被要到了县文化馆创作组。之后,我的小说经常在各个省级刊物上发表,像《青春》、《作家》、《时代文学》等。第三年,市报调我去当副刊编辑。去市里报到的那天,应该是刚过了中秋节的10月初,满街的树还都是绿绿的。
  就在我准备去汽车站的时候,张国中来了,“怎么样,我有车了吧!”
  没等我说什么,张国中已把我的被卷、脸盆什么的一股脑地放进了那辆破五十铃里,又把我也拉上车。一踩油门,车就向市的方向奔去。
  我问:“你的车?”那时候私家车极少有的。
  张国中看了看我,皱起了眉头:“这破车,离我的梦想远了去了。”其实我的问话里没有一丝对这辆破车的蔑视。
  车,突然停在了一个小农药店前,张国中说:“等我一下。”然后,下车关了车门,向小店走去。很小的门面,店里有一位顾客,张国中再进去后,屁股都调不过来。他费了很大劲,搬出一个很沉的、装农药的纸箱,打开车门,蹾在我面前,两套书,精装本的《鲁迅全集》和《傅雷译文集》。
  “听说你调到市里,进货的时候顺便买给你的。是不是很有用的?平时,经常在各地书亭里的刊物上见到你的名字,想去找你,又怕耽误你的时间。”
  “你怎么知道我调动的事?”
  “小县城里谁不知道?”说着话,破五十铃就拐上了104国道。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国道两边高高耸立的白杨树,叶子绿绿的。
  认识张国中,是我高中要毕业的时候,《辽宁青年》上发表了我一篇名为《第一天》的小说。那么大一个学校,张国中愣是拿着那本杂志找到了我。他说,他是去年在这个学校毕业的,学习太糟,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取得,看到我小说里的一句话“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创业梦想”,立马就崇拜上了我。他说他的梦想是有辆奔驰,看到我的《第一天》,他突然明白了奔驰车得来的方法。看到小说这样有用,我心中成为一名大作家的梦想更加清晰了。
  要到市里的时候,天,突然阴了下来。好像突然就下起了雪,很大的雪花子。一会儿,白雪就落满了绿树叶。不在季节的风景就是绝美。雪落到树叶以下,变成了雨,看着看着,路上已是雨水横流了。这时,车,突然抛了锚。
  看看表,天已近午。“先吃点饭吧,本来想到市里大饭店为你送行呢。”张国中说。
  我们走进路边一个小小的涮羊肉店。一间小房,看得出,是三间房里最小的一间,通往另两间房门的走廊两侧的墙上的白灰还是湿湿的,不是很白。
  那时候,这种吃法是新兴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走南闯北的张国中也没有吃过,他读“涮”为“刷”。老板也是个与我们差不多岁数的年轻人,看到张国中读“刷”,就为他纠正说,读“涮”。
  老板教给我们怎么样吃。老板既是老板,又是厨师,还是服务员。
  没想到,这东西非常好吃,我竟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荒郊野外的小店,吃到如此新潮的食物。
  “呀,呀,呀!”张国中突然惊讶地叫了起来。
  我与老板向他望去。张国中手指着涮羊肉店的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条横幅: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创业梦想。歪歪扭扭的字,看样子是老板自己写的。
  老板是从《辽宁青年》上看到这句话的。当老板知道,我就是这句话的作者,他简直要抱起我来了,说:“你们是我的第一桌客人,没想到,没想到。”我们实在争不过老板,这顿饭就算老板请了,张国中的车,老板也找人给修好了。不过,老板让我在他那个条幅上签上我的名字。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就是15年后的今天。奔驰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国中,涮肉连锁总店老板,还有我——报社广告部的广告人,在一起涮肉。涮肉店的每一个锅锅盘盘上都印着我签了字的那句歪歪扭扭的话。张国中每售出一辆奔驰车,都会赠给车主一条金钥匙链,金链是用18个环串起来的,每个环上都有一个字,串起来就是: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创业梦想。
  我们三个人都喝醉了。他们醉眼蒙咙地看着我,异口同声地说:“是我们害了你,也害了我们自己。”我愣了,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他们接着说:“我们不应该把广告代理权给你。”
  我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以为他们在开玩笑。
  他们哭了,放声地大哭:“晚了,什么都晚了。你忘了你最初的作家梦想,我们忘了要的是你的精神产品的初衷。”
  我似乎看到了那场雪,那场盖满了绿树叶的雪。可是,眼前又模糊得什么也看不到。我发现我也哭了,泪水似乎掉在了绿树叶以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无不打上了作者个性化的生活烙印。
B.15年前的“我”是一个对文学充满热情,怀着作家梦想,已经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后来在物质的诱惑下,“我”逐渐迷失了自己,最终成了报社广告部的广告人。
C.“人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创业梦想”这句话出自“我”之手,“我”是从《辽宁青年》上看到这句话的,后来又将这句话送给了张国中,张国中又将这句话送给了客户。
D.两个朋友之所以说“是我们害了你,也害了我们自己”,是因为他们把广告代理权给了“我”,使“我”在物质面前迷失了自己,不再从事文学创作,朋友们也得不到“我”的精神产品了。
E.两个朋友从“我”的小说中获得了精神力量,都在事业上有了成就;“我”也从一名穷文学青年变成了报社广告部的广告人,可以说,也取得了成功。小说就是要肯定这种奋斗精神。
(2)15年弹指一挥间,小说中的张国中、小老板、“我”各自有什么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叙述方法上看,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树叶绿的时候下了场雪”既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句子,请探究这句话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