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和萨翁的故事邓亚萍   4月21日上午,忽然得到消息,萨马兰奇病危。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一个不祥的念头涌了上来:这位坚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和萨翁的故事邓亚萍   4月21日上午,忽然得到消息,萨马兰奇病危。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一个不祥的念头涌了上来:这位坚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西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和萨翁的故事
邓亚萍
  4月21日上午,忽然得到消息,萨马兰奇病危。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一个不祥的念头涌了上来:这位坚强的老人怕是扛不过去了!瞬间,眼前闪现的全是两个月前我在温哥华见到的那个熟悉的身影……
  就在这届冬奥会开村仪式后,在运动员餐厅吃饭,老人让我坐在他旁边。他依旧谈笑风生,胃口也还行,但我看到他的动作明显没有以前利索了,不禁掠过一丝心酸。他很关心我现在的工作状况,我们像以往一样有问有答,他很是开心。孰料天不与寿,此情此景,竟成永诀……
  我与萨马兰奇先生相识于1991年日本举办的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他由日本皇太子陪同观看了我与朝鲜李粉姬的女单决赛。当时只有18岁的我敢打敢拼,以3:0获胜。颁奖前翻译对我说:“你知道一会儿谁给你发奖?萨马兰奇!”我睁大了眼睛问:“萨马兰奇是谁?”
  颁奖后,萨马兰奇笑着说:“我请你到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我只是礼貌地说了声:“谢谢!”直到数月后果真成行至瑞士洛桑,萨马兰奇宴请时说“你是全世界第一个被我正式邀请来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的运动员”,我才终于明白了这一邀请的分量。在那次吃饭时,他说:“我认为你是最好的运动员。明年在我的家乡巴塞罗那举办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决赛是哪天?我去给你颁奖。”安妮马上拿出赛程表,说了日期。萨马兰奇随之从西服口袋里掏出本子,认真地记上。见他如此重视,我赶紧说:“我会尽力,会的!”
  第二天到总部参观,只见大楼前升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奥运会的五环旗,一面是五星红旗。陪同的秘书说:“这是主席先生特意交代的,其他人没有这样的待遇。”这让我十分感动。我明白,这位主席先生不仅看重我,更尊重我的国家。
  第二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他果真又给我颁了奖。
  老人给我颁奖,前后共有5次,最难忘的还是1996年奥运女单决赛。记得赛前我正在热身,领队忽然对我说:“小邓,你外公来了!”“外公?谁是我外公?”“萨马兰奇啊!”我这才看到,萨马兰奇已与夫人一同坐在了主席台上。
  这次比赛真是一波三折。我与中华台北的陈静直到打满5局才获胜,蝉联了奥运冠军。赛后,我哇哇大哭,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我还泣不成声,只是说:“太难了,真是太难了……”大概是看见了我的满脸泪痕,又亲眼见证了这个冠军的来之不易,颁奖时老人笑着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面颊。这一拍,竟成了经典瞬间,广为流传。
  2000年,为申办奥运,有必要让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一位非常友好的卢森堡老人提出要我拜见他们的大公。记得那年洛桑会议结束分手时,萨马兰奇问我去哪儿,我说要去卢森堡见大公,因为他也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他那一票对北京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能不能见到、什么时候见,都还没有得到最后确认。当时萨马兰奇只是看着我,什么也没说。可我一到卢森堡,已在机场等候的丁宝华大使立即迎上来,急急地说:一小时后,大公接见!
  这次会见非常成功。我用英语讲故事,讲中国人对主办奥运会的期盼,大公听得热泪盈眶。原定会见时间为10分钟到15分钟,实际则谈了半个多小时,次日便有多家报纸进行了隆重报道。从最后结果看,这一票是拿到了。而我一直心存疑惑:离开洛桑时还什么都没确认,怎么到卢森堡一落地就一切OK了?这一个多小时发生了什么?此事萨马兰奇再未提及,我也从未追问,但我一直忘不了他当时的眼神,只有他的电话才能跑得比飞机快。我默默地感谢他默默地为我的祖国所做的一切,也明白了,为什么他的离世牵动了那么多中国人的心。
  我还忘不了,2001年,申奥成功后,在莫斯科举行的招待会上,老人特意走到我面前,笑着问:“你高兴吗?”“当然!”我也笑着回答,看到他和中国人一样的一脸欣慰。
  我更忘不了,2002年,我读研毕业还要读博,在他的专机上,他对我一连说了两遍:“……不要在国外待太长时间,你一定要回去,为你的国家、为你的人民工作!”
  我也忘不了,2008年,我陪他坐着电瓶车在奥运村转了一圈,每到一处,都有许多运动员争着和他握手、照相……结果我们居然连饭都没顾上吃。
  老萨,让我像无数中国人这样称呼您吧。您走得太匆忙,来不及道别,也未能为您送行,但我知道您对我的厚望,相信我,还是那句话:“我会尽力,会的。”您安息吧!(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写萨马兰奇,先写其死讯,再追述其事迹。
B.从第2段开始,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回忆 “我”与萨马兰奇交往的过程。
C.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在邓亚萍之前,还没有一个运动员被国际奥委会主席正式邀请到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
D.萨马兰奇对邓亚萍的关心是多方面的,文章既写了他对邓亚萍比赛成绩的关心,还写了他对邓亚萍学业的关心。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成,多次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读来感人肺腑。
(2)文章主要写了萨马兰奇和“我”之间的哪些故事?试分条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多处采用细节描写来刻画萨马兰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两例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萨马兰奇的离世能牵动很多中国人的心?试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
(2)①萨马兰奇多次为“我”颁奖。②他邀请“我”到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③帮“我”约见卢森堡大公。④告诫“我”毕业后要回国为祖国、为人民工作。(意对即可)
(3)细节描写,能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品格特征。如第④段,萨马兰奇把决赛的日期记在本子上,体现了他办事认真严谨的作风以及对“我”的尊重与重视;第⑧段,萨马兰奇轻拍“我”面颊的动作,是对“我”蝉联奥运冠军的赞赏,对冠军来之不易的理解及对“我”顽强夺冠的精神的肯定;第⑨段,“萨马兰奇只是看着我”的细节暗示了他为“我”拜见卢森堡大公做了工作,为下面“我”顺利地被大公接见埋下了伏笔。(举出任意两例即可)
(4)①萨马兰奇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体育事业;②他对中国亲善、友好与尊重;③他把中国申办奥运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为中国默默地做了许多事情。(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
  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明朝以后的事。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到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
  “神似论”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支巨流,是因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表现物象,如果没有“神”,那么不管“形”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神”,表现“神韵”、“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中国画在注重“神”之外,更注重“意”,因为“神”多在物“意”之中,轻“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毋宁说是为了表“意”。因为从艺术表现看,“意”是构成“神韵”、“神似”的重要条件。“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
  “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的。“意”除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意”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
  “意”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
  “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之所以未能长足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这在唐人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此外,《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别是对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即“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表物象之“意”是画家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事物时,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
  此外,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理想紧密相连。他们把绘画看做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他们之所以重“意”,正是为了达其心、适其意。唐代王维的画更带有较强的主观抒情的性质,宋人画更多的是借助梅、竹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和情操。(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
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意”,因为“神似”、“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
C.中国古典绘画力求避免“谨细”,因为“精”在中国画中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只有“精而造疏”,才能“简而意足”。
D.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使艺术形象足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常常可以不依据客观物象,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
2.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中国画“不到之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     )
A.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
B.“意”的概念,似无严格界定。
C.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
D.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气节情操。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其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写意性”。
B.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
C.中国古代画论都强调神似,把“写神”,表现“神韵”、“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
D.宋人“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也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于对我们有利的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更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加,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G·C·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选自《寂静的春天》,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环境本身就有一道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但由于人类滥用化学物质,这道天然防线的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了。
B.作者认为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
C.文章多次引用了一些科学家的话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文学情趣。
D.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类文章。
E.文章运用举例、下定义等方法,尤其注重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与报复。
(2)“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老街灯
王月鹏
  这是最后一夜。当晨曦升起,当那个叫做“明天”的日子如期降临,老街灯将永远地告别这条街道。
  已经多少年了,它一直守望在这里。街道的秘密,就是它成长的细节。那些匆忙的步履,那些徘徊的心事,喜悦或悲伤,孤独或喧嚣,都曾经走进老街灯温和的目光。老街灯珍藏着它们,永远不会说出口。
  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当它的光越来越孱弱,终于无力继续照亮别人的路的时候,那些曾经被它照耀过的人,并没有为它指明一条道路。离开了这条街道,老街灯不知道自己将要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当它带着这条街道的所有秘密离去后,街道将仍然是那条街道,仍然布满匆忙的步履、徘徊的心事,仍然上演着一幕幕的喜悦或悲伤,孤独或喧嚣。
  因为别人的遗弃,老街灯成了守夜人的珍藏品。在离开那条街道之前,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与守夜人原来是如此的默契。守夜人和他的妻子也老了,这条街道,这盏灯,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这么多年来,守夜人从来不揩老街灯的一滴油。现在,他拥有了这盏“退休”的灯。它就被搁在火炉旁边的一个靠椅上。我相信老人独自凝望它的时候,心底一定会涌动很复杂的想法。老街灯曾在那些风雨之夜温暖过他,就像此刻它在陪伴着他的孤独一样。炉火的温馨,让那些风雨往事披上了一层暖意。那些相依为命的日子是值得回味的。老街灯记得,守夜老人每个星期日下午总喜欢读一些游记类的读物,他高声朗读着那些关于非洲、关于大森林藏有野象的故事。他从未离开过这条街道和这盏灯,他的心里有一个关于远行的梦想。
  是命运不肯放走他。当他终于可以走开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要遭遇怎样的命运。有些东西,其实是我们无从把握的。就像在奔往某处景观的途中,我们无法拒绝沿途的景致一样——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还是忧伤的。甚至,它们的存在,或者这种存在所呈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作为目的的所谓“景观”。而这一切,常常被我们发觉,却又很难做出有违初衷的选择。人的一生就这样固执地走了下去。
  而守夜老人留了下来。还有老街灯,也一直留在了那里。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是匆匆的赶路者。
  因为搬家,我翻阅起了旧的习作。它们已在牛皮纸信封里尘封十多个年头了。我无法让自己不按照当下的心态和眼光去重温那些文字。我在翻阅它们的时候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回归当初的心境。这些稚嫩的文字,它们收留了我的青春,遥远并且质感,它们打动了我。我珍视这份真实,并且期望写下具有同样品质的文字。多年以后,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成为自己的读者。就像那盏老街灯,它曾经照亮了我的远行之路,也一直在记着我的回家的路。
  另一种现实是,难耐寂寞的老街灯主动走进熔炉,被铸成一架可以插蜡烛的漂亮烛台,摆到了诗人的绿色书桌上。那些曾经的风雨,于是在诗人笔下成为浪漫的风景。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梦。但这个梦让我有说不出的伤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老街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人们对“老街灯”的怀念之情。
B.“老街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最后却被人遗弃,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喜新厌旧和冷漠无情。
C.文章第四段通过写“守夜人”对“老街灯”的珍惜,告诫人们对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的事物一定要懂得珍惜。
D.“老街灯”老了,“守夜人”老了,凡是老了的人和物,都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湮没,不值得人们留恋,不值得人们伤感。
E.文章最后通过对梦想的描写,含蓄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人或物,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相应地改变。
(2)如何理解“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是“老街灯”,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守夜人”和“旧的习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和老街灯的象征意义,谈谈作者对老街灯命运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哭穷与无赖
茅家梁
  去年,上海房管部门在经济适用房核对系统进行试点时,出具了9197份核对报告,其中有3226户家庭申报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申请者实际收入与申报月收入差异达1.36万元;更有甚者,申请家庭竟拥有宝马、奔驰。
  哭穷的“李鬼”比不哭穷的“李逵”还要富裕,还要张狂,不少人却说“哭穷跟‘腔势’无关”;有那么多的“李鬼”哭穷,好多人却说:“这是可以想象的。”
  “腔势”,来自英语的chance(偶然、机会、时机)的意思。大概因为“时机”与“派头”不无关系,所以上海人所说的“腔势”,即被鲁迅定义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时下,上海人所津津乐道乐于展示的“腔势”,则说明举手投足统统“很上路”且极有味道。
  贫富心自知,皆须常戚戚。出于低级生命存在的需要,“瘦猪哼哼,肥猪也哼哼”,只是“肥猪”哼得有“腔势”,“瘦猪”哼得不成调。有“腔势”的哭穷,是一种“消费结构性”的穷。一边哭穷,一边过着追逐酒食声色的阔日子。我见过有些“李鬼”哭穷而未遂,当众破口大骂:“瘪三,侬真的当我是穷乌啊!老子有的是钞票!”衣狐貉而讨饭,却又不知羞耻的,绝非寻常人氏。
  经常听卖乌贼鱼的说:甭看这乌贼鱼的须条条挺直的,都是“发”过的,而软不拉嗒的倒是很新鲜。倒是“发”过的,却惹人喜爱。我们这个世界向来不乏“哭穷”的传统和技法,那些胡搅蛮缠的无赖相,那些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制造出来的牵强附会的理由,还总能博得有关部门的“理解和同情”。
  过去故意在新衣裳上打几块补丁,集体“朴素”。这种“哭穷”,是一种贴近贫下中农、表现忠诚、追求上进的姿态。因为整个社会都十分矫情,谁也不会感到有些许滑稽。而一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支撑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整体倾覆,“无一事不假”,“哭穷”被看做“无伤大雅的私人性质小个性”了,那么,在“法不责众”的影响与暗示下,对政府的欺骗很可能成为一种时髦的机智。
  家有黄金,邻有戥秤。即使没有所谓“核对系统”,只要调查深入一点仔细一点,何尝不能发现“申报”的作弊行为?哭穷的“李鬼”多半是心存侥幸,根据以往的经验,钻颟顸无能的空子。就是失败了,也无所谓,根本不怕直接进入诚信“黑名单”。
  有人道,最有“腔势”的哭穷,是为老百姓而哭,这才算得上是君子之泣。为自己哭穷,哭得再有声有色,也只是小人。我曾在“国家级贫困地区”待过,见一个领导在电视上做报告时洋洋自得地说:“这‘贫困县’的帽子,听起来不美,可是相当‘实惠’。”敢为老百姓淌泪诉苦的,谁能贸然断言你不是个好官?反应再敏捷的检察官,也得剥茧抽丝,费些时辰。
  哭穷,得把面子剥下来藏在口袋里,哭得极度忧郁,再加上适当的自我糟践,让上级咬牙切齿却最终无可奈何地慷慨解囊。这就是领导的能耐。偏偏正是这种“技巧”的扩散导致了无赖经济的“繁荣”,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的极端表述是:弄虚作假必将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第三段引用鲁迅话的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地讽刺了上海人中那些明明穷,却硬要装出派头的人的嘴脸,引出下文的议论。
B.生动地展示了上海人虽然穷,但也要穷得有骨气的性格特点,为下文的议论树立靶子。
C.辛辣地讽刺了上海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特征,引出下文的议论。
D.说明上海人乐于展示自己的“腔势”,举手投足很有味道。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哭穷,要做到不顾及自己的面子,要在上级面前哭得非常伤心,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B.哭穷的人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既要显得伤心,又要学会自我糟践,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C.哭穷的人要敢于伪装,哭得伤心,哭得动情,哭得真实,才能博得上级的同情,获得上级的支持,为老百姓谋取更多的利益。
D.有些领导丢开面子,借助种种伪装隐瞒本地区、本部门的真实情况,通过哭穷来从上级部门那儿骗取更多的利益。
3.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海有相当一部分申报经济适用房的对象实际月收入与申报月收入相差很大,有的申请家庭甚至拥有宝马、奔驰这样的高级轿车。
B.有些人哭穷的目的如果没有达到,就会暴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卖弄自己“阔”的一面。
C.过去有人故意在新衣裳上打几块补丁,显示自己与贫下中农的贴近,表现忠诚、追求上进的姿态,这是一种矫情的行为。
D.“国家级贫困地区”的领导敢于在电视上哭穷,敢为老百姓淌泪诉苦,这才是真正的好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父亲的形象
吕麦
  下午,偌大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穿梭在货架间各取所需,有的稀稀落落地排在出口处等候结账。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举着一管透明的五彩弹子糖,从林立的货架间像小牛犊似的纵了出来。他的父亲急急地尾随其后。眼看孩子撒着欢要冲进收银台狭窄的过道口,父亲猛地刹住脚立在一处货架旁,高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对孩子招手。孩子听话地掉转头跑回父亲身边,父亲爱怜地牵起他的小手,佯作生气地训斥了几句,像心口疼似的一手摁住左胸,缓缓地弯下腰抱起儿子。
  走近收银台,父亲把孩子换个方向紧贴在左胸前,摊开右手心里预备好的五元钱结了账,欲往外走。一名年轻保安如下山的猛虎般一把揪住他的后衣领,故作平静地问:“先生,你的东西都结账了吗?”“结了呀,就一管卡通弹子糖。”父亲利落地回答道。男孩仿佛在配合似的,得意地摇晃着手里的“商品”。那一堆糖球仿佛是他的“士兵”,在他的指挥下忙忙碌碌地变化着“队形”,发出清脆悦耳的“嚓嚓”声。保安看了看孩子,然后逼视着父亲。父亲一脸无辜的样子,双手抱紧胸前的儿子和保安对峙着。突然,保安使出一招“黑虎掏心”,两块榛仁葡萄干巧克力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他的左胸口袋内被“掏”了出来。
  小男孩一见巧克力,两眼发出星星般的光亮,但随即又胆怯地把脸藏进了父亲怀里。因为,他看到保安正狠狠地瞪着他父亲。
  父亲酱紫着脸解释说,这一定是儿子趁他不注意时放进去的,他压根儿不知道。边说边慌乱地摸出一张十元钱和几枚硬币打算付款。保安揪住他,用不屑的口气说:“这两块巧克力原价二十元,但现在你必须花十倍的价钱为你的行为买单。这是我们超市的规定!”男人傻了眼,可怜巴巴地说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他放下孩子翻了所有的衣服口袋。
  孩子安静地坐在收银台上,默默地眨巴着眼瞅着父亲的窘态。围观的人群里有年长的顾客叹息说:“作孽啊,当着儿子的面干这事,真不像话!”年轻的顾客则起哄说:“现在小偷都狡猾,没准儿这小孩儿是他雇来的托。客气什么,没钱买单送他去派出所。”年轻的保安刚掏出手机,男孩的父亲立刻像头斗红了眼的公牛,拼命去抢夺保安的手机,两人厮打了起来。小男孩吓得“哧溜”一下,下了柜台,抱着父亲的一条腿,哇哇大哭。
  这时,有人喊,经理来了!围观的人群让出一条道。经理冷静地听保安汇报了情况,拿过一块巧克力,拍拍小男孩的脑袋柔声问道:“告诉伯伯,是你让爸爸给你买这个的吗?”男孩抽搭着,用蚊子似的声音胆怯地说:“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吃,我也想吃。可爸爸说‘咱家没钱’,就给我买了这个。”说着摇了摇手里的弹子糖。经理恨铁不成钢地乜一眼男孩的父亲,瞟了瞟桌上的零钱,思忖了一会儿,抓起两块巧克力递给小男孩,慈爱地说:“拿着,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挣钱孝敬你爸爸哦。”小男孩怔怔地望着经理,懵懂地点了点头。
  经理厌恶地盯着男孩的父亲,压低声音恨恨地说:“我不是纵容你偷盗,我只是在维护孩子心里父亲的形象。你走吧!”
  男孩的父亲“扑通”一声跪在经理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抱起孩子,逃也似的冲出了人群。(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偌大的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埋下了伏笔,超市的冷清为“父亲”偷窃提供了可能。
B.“父亲猛地刹住脚立在一处货架旁,高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这是因为“父亲”想起自己怀里偷的东西,想让儿子停下来为自己作掩护。
C.众目睽睽之下,保安从“父亲”的身上搜出了榛仁巧克力,围观的人群开始起哄,幸灾乐祸,表现了社会的冷漠、麻木。
D.小说中的“父亲”很穷,但因为儿子想要吃巧克力竟然做了偷盗这样的事情,这种溺爱孩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E.从行文中看,虽然“父亲”的确在超市中偷了东西,可作者依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子俩充满了同情。
(2)联系全文回答:小男孩的父亲明明偷了超市的东西,为什么经理却说“拿着,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处画线句子都是对小男孩形象的刻画,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对“父亲的形象”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