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①,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①,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会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提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节选自巴金《小狗包弟》)
1.文中加粗的词语“包袱”的含义是不相同的,请简要说明。
包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袱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文字概括了作者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听到包弟尖声吠叫的“______”→不知如何安排包弟的“忧虑”→送走了包弟后短暂的“______”→想起包弟时的“不安”→十几年来心灵上的“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小狗包弟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因担心小狗可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②送走小狗后因自责而产生的心理上的重压。(意思对即可)
2.胆战心惊(害怕)轻松熬煎(歉意)(意思相近即可)
3.因不能保护小狗而产生的忏悔与自责。(意思对即可)
4.①“文革”时期社会的动乱。(或:红卫兵抄“四旧”。)
  ②我的软弱自私。(或:我想保护自己和家人。)(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北京“雨感”
杜永道
  “老北京”都知道,京华夏雨特点显著。
  走到胡同口,地上掉点儿了,一点儿一点儿的,挺大。这时得赶紧跑,不然,赛过瓢泼的大雨转瞬间砸下来,把你阻拦在哪个门洞里。但别看大雨凶猛,不过像小孩子闹脾气一样,说来就来,说好就好,要不了多大工夫,一准停歇。【甲】
  大雨狂泻时,屋顶的雨水像瀑布一样从房檐倾泻而下。胡同里雨幕蒙蒙,路断人稀,不论打伞还是穿雨衣,这会儿都不管用了。【乙】
  但对游客来说,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趁此滂沱大雨去故宫太和殿,欣赏帝都独有的世界奇观:极具震撼力的“千龙吐水”。太和殿前一层一层石阶上,高昂着数不清的汉白玉龙头,每个龙嘴里都衔个圆孔。平日,这些龙安安静静,悄无声息,游人漫不经心地从它们身旁匆匆走过。倾盆大雨自天而降时,沉默的群龙倏地“咆哮”起来,每张龙嘴射出一道水柱,无数“白龙”一齐奋力“吐水”,千百条水流飞泻而下,訇然落地,四外一片隆隆水声,仿佛天庭神龙在向下界降雨,蔚为壮观。【丙】
  夏天大雨过后,古都的天气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变化。
  好些地方,雨后的天际依然云气弥漫,京都不然。暴雨消歇,爬上市中心的景山四顾,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向极远的地平线眺望,那里的天宇同样洁净、透明,一尘不染。
  大雨翌日,京城的清晨分外凉爽。清早骑车速度快些,甚至感到些许凉意。走在街上,非常舒爽、惬意。
  北京夏雨鲜明的“个性”,造就了北京作家细致入微的“雨感”。老舍通过摹写大雨中挣扎着拉活儿来展现祥子生活的艰辛,王蒙细腻地指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的“细雨”“冷雨”“暮雨”所承载的种种悲戚情愫……
  不过,现今都城人的“雨感”渐渐淡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楼房,出行乘坐公交、地铁,或开车,对雨的感觉淡漠了。神奇的人工增雨或消雨,也助推了“雨感”的变弱。新时代,人们或许会有新的“雨感”。
  这使我联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代,管仲收留了一位逃亡者。此人虽落难,却有三人紧随不舍。管仲问其缘故,他答:“一人丧父,我帮他料理了后事;一人丧母,我帮他出资安葬;一人兄长入狱,我设法营救出来。”管仲听罢叹息:像夏雨一样滋润他人者,才能保一生平安啊!像夏雨一样及时地润泽他人,又像夏雨一样甘于流到低处,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吗?老子的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其实,这是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片和谐、宁静的田园。(有删改)
1.“天地已经不分,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水世界。”这句话应填入作品【甲】【乙】【丙】中的_______处。
2.本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作品的前半部分写了北京夏雨和的显著特点,以及雨后天气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后半部分写出了对北京夏雨的感悟和思考。
3.(1)本文描写北京夏雨独特、鲜明的形象时,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中多次出现“雨感”一词,含义有所不同。请写出“新时代,人们或许会有新的‘雨感’”中“雨感”的含义,并结合作品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羌族碉楼:东方金字塔
  古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
  羌族碉楼古称“邛笼”,是羌族人由游牧进入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岷江上游及附近羌族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羌族人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似一把把长剑直插云霄,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羌族人的雄风,也映出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在众多的羌寨中,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汶川县桃坪羌寨,更令人瞩目。
  寨子呈放射状,筑有八个出口,八个出口又以整个寨子底层四通八达的甬道织成路网,联结寨内的三座碉楼。走在幽黯诡谲曲曲弯弯的甬道内,如无人指引,一时半会儿还真难走出这个 “八卦阵”。碉楼外面无门,想上碉楼必须从民宅进入。整座碉楼有一根中心柱,贯穿了一柱定天下的古羌族建筑理念,与半坡遗址中的中心柱理念相一致。碉楼内的“交通要道”是羌族独具特色的独木楼梯,楼梯自下而上呈螺旋状,每级只能容下一只脚;而羌族碉楼的窗别具特色,外小内大,呈倒斗形,这也是战争防御的需要。
  羌族碉楼分为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高者达十余丈。理县佳山寨曾有一座16层石碉,高53.9米,每层高3.3米。羌族碉楼上的石块看似信手砌成,其实砌筑每一块石材,使用每一抹黄泥,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碉楼从外形看为一个梭台形,从每条轴线看整面墙为梯形。羌族碉楼角线准确笔直,似木匠弹的墨线,墙表面光滑平整,无以立足。而且,古羌人在修筑碉楼时将基础深挖到岩层处,加强了基脚的稳固性。将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起到了较好的抗震作用。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古羌人就已掌握了先进、熟练的建筑技术。这些体现羌族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建筑,连石头缝里都渗透出沧桑云烟,它们是羌族历史的见证者。
  羌族由于特殊的民族史、特殊的生活变迁、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理念。他们推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以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的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而白石崇拜是羌族人的信仰象征。走进羌寨,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的房顶上都有白石英石,那是羌族人敬奉的白石神。现在,还有不少羌族人外出时身带小白石,佩带“火镰刀”,用棉花草击石取火,这个古习俗一直传承了几千年。羌族人喜爱歌舞,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1.以下分析不能体现羌族碉楼外观布局和内部特色的一项是(     )
A.居住区内比比皆是的碉楼,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雄风。
B.碉楼外面没有门,只能从民宅进入;窗户也是外小内大,呈倒斗型。
C.上下碉楼的通道是呈螺旋状的、只能容纳一只脚的独木楼梯。
D.羌族碉楼的外形为梭台:形,分为四角、五角等,高者能达十余丈。
2.下面对羌族碉楼建筑技术和水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碉楼上的石头和黄泥的使用,都有严格要求,以便使房屋坚固和耐用。
B.碉楼在建造时,角线准确笔直,墙体表面光滑平整,难以攀爬。
C.碉楼在修筑时,将地基深挖到出现岩层处,为的是基脚的经久牢固。
D.碉楼的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能够完全避免地震的损害。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代表羌族人先进又熟练的建筑技术的碉楼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B.出现在汉代的这些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生活落后和民族心理相对自我封闭的象征。
C.羌族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后的居住形态。
D.羌寨各家房顶上的白石英石是羌族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信仰白石神的标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红楼梦》(节选)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何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文段着力描写贾府吃饭的礼仪,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段概括贾母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夜幕降临,金字塔开始说话
罗芳国
  ①初来埃及的人,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旅游者,有一部分会期待而来,败兴而归。因为他们兴冲冲地背着行李相机来到开罗,却看到一个黄沙漫天灰尘遍地的肮脏城市。
  ②是的,埃及曾经神话一样金光灿灿的文明似乎透支了宇宙的力量,油尽灯枯,暗淡了下来。散落在角落的残骸,被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围起来,掌心轻合,古老的文明只能透出淡淡的光。然而,你如果不去计较那些零碎的声音和细节,那些棱角分明、扎手扎眼的东西,就会变成美丽的星光和五彩的色块。
  ③就如白天来金字塔,耳畔不断的“一美元、一美元”的小贩旅游纪念品叫卖声像橡皮糖一样粘扯,游人扎堆照相,黄色的三角堆,黄色的大石头,似乎就是全部的金字塔。
  ④但在金字塔的大门吱呀一声关闭之后,沙漠才开始说话。繁华退尽,冰凉的石头矗立,赤裸的微风吟叹,那逐渐暗淡下来且絮满云朵的蓝色天空底下,灵魂开始在这些庞大的石头间游走。
  ⑤那些眷恋、咒怨,伴随着灵魂开始滋长,你完全相信眼前这一片寸草不生的地方曾经热闹非凡。眼前就是诗人在街道上大声朗读,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法老后院的房间里苦心钻研,女人珠光宝气浓妆艳抹衣衫鲜亮,在金光闪闪灯火跳跃的大厅里跳舞,男人健硕伟岸的身躯上隐隐透出刀剑的伤痕……
  ⑥夜晚的时候,金字塔脚底下会有声光表演,低沉的声音模拟法老的对白,讲述曾经的历史。五彩艳丽的灯光打在远近不同的三座金字塔上。狮身人面像旁边的石墙上,暗暗的彩色灯光打出一幅幅古埃及的画卷,行云流水般在墙上掠过。熙熙攘攘万人推车拉绳滚轴运送巨石的场景,法老祭祀众生云集或沿尼罗河列队欢呼的场景,象形文字、各时期重要法老图像和展现生活的图片、精美的浮雕图,都伴随着声音和光影展现在世人面前。
  ⑦此时抬头看到的天空,已经是深蓝,月亮栖身云朵后。大地一片寂静。没有白天的喧嚣和嘈杂,没有时间空间的阻隔,人们赤裸裸地站在宏伟的巨石垒砌而成的墙壁和金字塔面前,站在历史面前,肃然起敬。
  ⑧沙漠的温暖,在于任由人的精神世界伸向无限远。在黑夜里,你闭上眼睛,整个世界就会回归,那些奢华的装饰与美丽的脸庞,你全部看不清。你能感到的只是带着沙子干涩气息的风,空旷的沙漠里阴凉的空气,低沉的声音和绚烂的色彩。你浑身的细胞都在兴奋与感动。
  ⑨而这些兴奋与感动,没有站在有灵气的土地上,你是不会感觉到的。(选自《环球》2010年第6期)
1.文章以“夜幕降临,金字塔开始说话”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作者参观金字塔的情感变化的四个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天的金字塔和夜晚的金字塔有什么差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对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挖土填埋会严重污染土壤,高温焚烧会污染大气环境。
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
2.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深受人们喜爱,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的发明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
B.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是最好的可回收利用的对象,应分类收集再生利用。
C.治理塑料污染,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许多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广泛征收塑料袋税,使各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
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只要控制塑料袋的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就会得到根本解决。
B.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会自觉“远离塑料袋”,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可能的。
C.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因为塑料袋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而且经常是免费赠送的。
D.各国已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完全可以继续为人类造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