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鹰的飞翔 [丹麦]彭托皮丹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在它还是雏鹰的时候,被几个男孩发现了,带到了牧师的家里。在那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黑龙江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鹰的飞翔 [丹麦]彭托皮丹 |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在它还是雏鹰的时候,被几个男孩发现了,带到了牧师的家里。在那儿,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小鹰在嘎嘎叫的鸭子、咯咯叫的母鸡和咩咩叫的绵羊中间长大。它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只要女佣一出现,它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向装满的食槽。 有时,特别是在起风的日子厦雷雨到来之前,一种模糊的渴望,像是一种朦胧的怀乡病,就会在这位被囚禁的天空骄子的内心苏醒。突然,它张开翅膀,像是要拥抱蓝天,骤然勇猛地冲向天空可惜这种飞翔通常很短暂。它的翅膀被修剪得很好,在笨拙地拍打了一会儿之后,它就会掉到地上,然后满怀困惑地侧身跳上几步,伸长着脖子急忙躲进某个黑暗的角落,好像感到万分羞愧。 雏鹰像这样生活了两年。人们已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劳斯,它像平常一样摇摇晃晃漫步于家禽院中的其他鸟类之间。每当下决心要在这些庸庸碌碌之辈中维护它天赋的优越时,它就会遭到主人女儿们的轻轻拍打。 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温暖了整个乡村,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鹰忽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大谷仓的房脊上。它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是怎幺回事。像从前一样,它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做着梦,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一下子被升到了空中。它从未在如此高的地方观看这个世界,无法抗拒飘动的云彩与碧蓝的天空的吸引。它重又张开翅膀向上飞翔。一开始还小心试探着,很快便显得勇敢、有把握得多了。伴随着一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上,一下子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它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于广阔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不知所措,它开始搜寻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它幸运地到达一块高悬于河谷之上的凸岩,但环视四周,仍有些目眩。周围无论朝哪儿看,全是陌生而未知的乡村。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之余,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 突然头项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盘旋。 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但它的犹豫立刻便烟消云散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同伴。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要不要跟上去,它犹豫着。它快筋疲力尽了,感到翅膀又累又重。 雌鹰飞得越来越高,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开了,流动的云端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的星星。 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它重又悲伤地想到它抛下的家,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的小朋友现在正在自己的位置上栖息,把头埋进翅膀下安睡。它还想到胖墩墩的猪崽,现在正躺在高高的土堆上,一边做着梦一边吮咂着。 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开始还有些踌躇,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盼所追逐——家——家——家!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然后它缓缓降落。 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他赶快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靠近时开火。 枪响了。 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据宋念申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雏鹰在家禽院生活时,受到人们的照料、喂养,整日漫步于鸭子、母鸡和绵羊等动物中,所以在飞翔的时候,他还是会想起曾经拥有的温暖和舒适。 B.起风的日子和雷雨到来之前,“一种模糊的渴望”会让雏鹰的内心苏醒,这一情节暗示着克劳斯这个天空骄子总有一天会扶摇直上、回到鹰的家园。 C.雌鹰的召唤使克劳斯冲向高空,但是它因为长期生活在家禽院而没有飞翔过,累得筋疲力尽,最终只好选择了返回。 D.结尾时这只年轻的鹰被一个雇工打死了,这个偶然性的结局削弱了作品对主题的表达,但还是会让读者的心灵感到震撼。 E.《鹰的飞翔》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寓言体短篇小说,这篇作品所要表现的决不仅仅是鹰的悲剧,而是在故事里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丰富思考。 (2)鹰的“飞翔”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鹰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最后说“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E (2)第一阶段,试飞。内心有飞翔的渴望,也会为掉到地上而满怀困惑,感到羞愧。 第二阶段,初飞。由最初的小心试探而变得勇敢,充满快乐,十分陶醉到后来不知所措,孤独沮丧。 第三阶段,高飞。由不再犹豫、坚定地飞翔而再次犹豫悲伤、贪恋家禽院。第四阶段,回落。开始还有些踌躇,后来变得急切、执拗地想回到家中。(意对即可) (3)①年轻的鹰与雌鹰的对比。以雌鹰的矫健有力突出年轻的鹰的力不从心,以雌鹰的执著坚定,突出年轻的鹰的踌躇犹豫,突出了在母鸡和绵羊中间长大的年轻的鹰的弱点,写出了即使有雌鹰的召唤,年轻的鹰也难以割舍舒适安逸的生活。 ②年轻的鹰与家禽院的动物的对比。年轻的鹰出身高贵、充满对天空的渴望,与家禽院那些庸庸碌碌之辈相比,具有想要摆脱平庸的高贵品质。(意对即可) (4)同意。一个人即使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如果长期生活在平庸而舒适的环境中,又缺少必要的勇气,就难以摆脱平庸,难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或:安逸舒适的生活不仅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的阻力与障碍,而且还会使人丧失自身的优势甚至导致自身的毁灭) 不同意。作品中生活在家禽院中的这只鹰不是一只安于现状的鹰,它有“一种模糊的渴望”。它会为“骤然勇猛地冲向天空”后掉在地上而“满怀困惑”,而“万分羞愧”,它有摆脱平庸、改变命运的愿望,这正是这只鹰身上无比可贵的地方。尽管作者说“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是,这篇作品并不是让我们泯灭摆脱平庸的渴望,而是告诉我们想要摆脱平庸的难度以及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黄梅戏的抒情性 |
1952年底和1954年秋,上海举行戏曲调演和汇演,《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轰动大上海。当时的观众评价《天仙配》:“以意境表演为主,演得太美了。黄梅戏那种丰富而生活化的舞蹈,演得太优美了。”“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些与山水景物紧密相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没有哪一个热爱黄梅戏的人不乐意接受。它清新自然纯朴,好听好看好懂。 黄梅戏以抒情而见长。这一艺术风格既是剧种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它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基础。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剧目内容和声腔。 戏剧剧本的创作是前提和关键。一定要写好人物的不同凡响的遭遇,写好人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性格、命运,创造奇特的有利于人物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情境和意境。比如《血掌记》中公子林中德在黄府花园血染手掌并丢失白扇而被打入死牢,《双合镜》中小姐秦秀英为搭救公子张德义而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戴发为尼仍忠贞不贰。没有一个抒情性良好的剧本,一切都是无米之炊。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个性特色和格调,既是黄梅戏抒情风格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音乐体系,它的花腔小调即曲牌体部分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表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作中的欢乐和忧愁。它的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这一体系由平词、数板、对板、火工、彩腔、花腔、二行、八板、阴司腔、仙腔等组成。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等联系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如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愉悦、欢乐的特点,《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都较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中的欢乐愉悦之情。平词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主要是叙述情况,但《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含悲忍泪往前走”,《女驸马》中冯素珍唱的“民女名叫冯素珍”,都是以平词为主调揉进了其他腔调的唱段,观之听之,哀怨惆怅、悲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好听”是广大戏迷观众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共同评价。“好听”虽然不能等同于黄梅戏音乐形象的抒情,但黄梅戏艺术的抒情性特质又主要是通过其音乐声腔的个性特色而充分体现出来的。 皖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是黄梅戏抒情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因素。无论是湖北的采茶歌、江西的采茶调,还是怀宁的小调、桐城的民歌、岳西的高腔和青阳腔,都是在黄梅雨季倾诉着忧愁哀怨,演绎着离散悲欢。这些曲调表达了人间的不平和真情,传颂着皖江山水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乡音源源不断地向皖江两岸流淌、聚集,经过新中国成立前150年的孕育,终于酿成一个具有哀怨缠绵、婉转悠扬的抒情风格的剧种即黄梅戏。(摘编自胡亏生《黄梅戏风貌》) 1.从原文看,下面对“黄梅戏的抒情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风格,黄梅戏富有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的抒情性风格。 B.抒情性是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只要有抒情性良好的剧本,就能体现黄梅戏的抒情风格。 C.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唱腔上表现为它具有个性特色和格调,一般观众则评价为好听。 D.黄梅戏的抒情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皖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乡情。 2.下面对黄梅戏声腔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梅戏的腔调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调,表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忧愁。 B.套曲代表了黄梅戏音乐的最高水平,这一体系以平词为核心,包括了数板、对板等腔体。 C.平词具有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功能,它也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情感。 D.只有将黄梅戏的各种腔体进行耦合交叉,才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仙配》以优美的意境表演,生活化的舞蹈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人们喜爱它的清新、自然、纯朴。 B.《天仙配》的唱词充满诗情画意,与山水紧密相连,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可见黄梅戏的抒情性依赖于唱词。 C.黄梅戏剧本创作中,在情节的安排上强调在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创造有利于抒发人物感情的情境。 D.从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看,它是经过较长时间孕育,表达了皖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剧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一片白云 谢志强 |
他欣喜地听着羊圈传来的羊的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燃起火,炖上铜壶。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渐渐近了,门框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关注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欢蹦乱跳呢,阿爸,它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脑子里还留着夜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 (1)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来,羊等着你要上山吃草。 父女俩安静地吃着。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遮蔽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碎着糌粑。 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传来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羊圈充满着羊的气味。 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刀子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念祷着什么。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皮夹。羊毛稚嫩可爱地曲卷着,一绺一绺曲卷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舒展开来。 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他知道,它们冲着羊羔来了。阳光里,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徘徊。 随后,高阔的蓝天,出现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一个偌大的影子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濒临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 他卷起羔皮回屋。背后一片乱乱的呜叫。乌鸦躲闪开了。不知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他把羔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田地,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羔皮。他走近,羔皮已微微缩皱。苍蝇惊慌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一位朋友来他家。喝着奶茶,俩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朋友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走。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回身,他收起了墙上那张羔皮。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得悠长而粗犷。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着峡谷。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恢复了峡谷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在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响过来。(2)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情节平淡;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生命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读谢志强的小说,能感受其蕴涵着浓浓的诗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庹其五 石鸣 |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竞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竞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1.庹其五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⑦段庹其五反复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包含怎样不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喝茶”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宋志明 |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所说的“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3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论及安、身、立、命。 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C.安身立命之道通过不断吸收和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 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宋明理学家的阐发,从治国之理发展成为后来的治身和治心之道。 2.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基督教、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对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外在超越的路向,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方式;也有内在超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 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基督教、佛教等属于一种宗教的精神方式。 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治国;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因寄希望于来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 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而基督教、佛教则是依靠彼岸世界来实现超越。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基督教、佛教则认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B.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立命”则把成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 C.和《论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D.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否定人生价值;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肯定人的精神追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兔神的由来 李振球 |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诗人李白《古朗月行》中说的玉兔捣药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关于兔子神话的由来,我国学者研究屈原《天问》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楚人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那月亮得到什么神术,每个月都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啊,而仍有顾菟在腹中?这里“顾菟”是古人在月亮崇拜时对月影想象的称谓。上古时,因为顾菟、遽蝣、居蝣(蟾蜍)、於兔、乌(虎)、兔这些字同音或近音的缘故,“顾菟”历来有三种解释:虎、蟾蜍、兔子。 以汤炳正为代表的“虎说”,根据《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于菟”的记载,释“顾菟”为“于菟”,即虎。他认为月影想象是虎神,以后讹化为兔神。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蟾蜍说”,在《天问释天》中列举11条理由论证“顾菟”是蟾蜍的异名。月影想象经历了由蛤蚌、蟾蜍、蟾、蜍(蜍古音近兔)到兔的神兽变化的过程。 以东汉文学家王逸为代表的“兔说”,在《楚辞章句》中把“顾”当做动词,解释为 “顾盼”,而把“菟”解释为“兔”,认为月影想象是兔神。 上述“三说”让我们知道:“虎说”道出了月影想象在楚地的特殊情况,解“顾菟” 为虎可能更接近屈原在《天问》中的实际情况;“蟾蜍说”和“兔说”则道出了汉以后的现实情况。从中原地区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上月亮中的蟾蜍与兔、南阳蒲山阮堂汉画像月亮中的兔与蟾蜍、山东曲阜县汉画像兔捣药等考古发现来看,众多形象都证实了在汉代蟾蜍与兔组合与分离的情况。再者“三说”都没有否定至少在东汉之后已出现月兔神话的事实。后世多称月影为兔影,称月亮为玉兔、兔轮、兔魂。 兔神在崇月文化中的重要性,使其逐渐地代替了众多神兽的地位,其文化蕴意也是集月中神兽之大成者。 古老哲学认为月亮为太阴,与太阳相对,其象为水。故古人常以水族蛤蚌和蟾蜍为月神,具有喻阴象形和多子的寓意。水族配月在先秦神话、美术作品中常以女娲神手捧蛤蚌、蟾蜍的形象,作为生殖之神的标志。自汉以后,历史经过了从战乱到安息的过程,道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尤显突出,像屈原在《天问》中对月发问的“死而又育”的不死观念在汉时焕发出新的光彩,并在道仙文化的想象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月亮中有不死之药。这个答案给崇月文化带来了变化,这时崇月内涵在太阴多子的基础上增加了长寿不死的内容。月中灵药是由月兔捣制的,月兔除了具有太阴多子的寓意外,又成了长寿的象征。这种变化又给月兔神话的传播带来了机遇,玉兔捣药的形象已经不只是出现在月宫,还常出现在西王母身边。这种变化说明人们崇慕仙药,希望长寿不老。(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月,有删改) 1.关于“兔神由来”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的《古朗月行》中关于“玉兔捣药”的内容交代了兔神的由来。 B.古代很早就有人认为屈原在《天问》中提到的对月影的想象就是“兔”的形象。 C.在崇月文化中兔神逐渐被人们认可,最终取代了“虎”“蟾蜍”等神兽的地位。 D.人们崇慕仙药、希望长寿不老的心理,使得兔神的传说传播更为广泛。 2.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崇月文化中,兔神的地位要比“虎”“蟾蜍”“蛤蚌”等神兽重要。 B.兔神在文化蕴意方面,吸收了其他神兽的优点,摒弃了它们的不足。 C.兔神身上集中了“虎”“蟾蜍”“蛤蚌”等动物的所有特点。 D.兔神既有蛤蚌、蟾蜍等神兽太阴多子的寓意,又有长寿不老的内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三说”都肯定了在汉代以后已出现月兔神话的事实。 B.王逸等人从语言的角度解释“顾菟”,认为《天问》中的月影想象是“兔”。 C.人们常把先秦神话中的水族配月画成女娲手捧蛤蚌、蟾蜍的形象。 D.汉代以前,崇月内涵一般是太阴多子,到了汉代开始逐渐变为长寿不死。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