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黄伯云  200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

大哉黄伯云  200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9 期中题
大哉黄伯云
  200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2005年3月28日上午,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2004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红灿灿证书,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黄伯云院士和远在长沙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60多名成员心潮澎湃,激动万分。20年的努力,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终于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生产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上述领域跨进世界前沿。“我的根在中国!”
  飞机的起降和滑行离不开刹车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航空刹车副有金属盘和炭/炭盘两种,用炭/炭复合材料制造的炭盘,具有重量轻、性能好、耐高温、寿命长等特点,使用寿命是金属传统材料的4倍,重量是金属传统材料的1/4,被西方国家称为“黑色的金子”。八十年代中期,美、英、法3国已生产出该材料,垄断着生产制备技术。多年来,我国大量的飞机依靠进口。这些飞机所采用的炭/炭复合刹车装置是消耗性器材,全部依赖进口,每年国家要花费大量外汇,而且还得受制于人。
尽快掌握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成为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课题,也牵动着中南工业大学一批教授、专家的心。1986年,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粉末研究所就着手这一重大技术的准备工作。
  黄伯云,1969年从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8年里,他先后完成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相继发表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日、法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1988年,黄伯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美国一些大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争相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并许诺帮他及全家拿到“绿卡”。当时,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到了美国,女儿渴望继续在美学习。面对着祖国和个人利益的选择,黄伯云说:“我的根在中国!”1988年5月,黄伯云义无反顾地回到岳麓山下的母校中南工业大学。当时,他是以博士后身份回国的第一人。
  90年代初,他投入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将60多名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6大类的工程技术人员吸引进课题组。“我们必须抢时间加快研究速度”
  夏天,长沙的室外温度常常在38-39摄氏度.实验室没有空调,实验炉内的温度在1000多摄氏度以上,实验室的温度在45摄氏度以上。课题组的成员舍 不得用有限的经费为办公室、实验室买一台空调,冒着酷暑坚持研究。
  作为项目主帅,黄伯云年过半百,肩负国家“863”高新材料领域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等职,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达12个小时,时常通宵达旦。2000年夏的一天,医生刚给他做完肠内小肿瘤切除手术,他就马上赶回学校,投入炭/炭复合材料的实验。突然,他感到腹部胀痛,裤腿湿润。到卫生间一看,原来是肛门出血,鲜血染红了两腿。他到医院作了简单处理后,不顾医生要他卧床休息的要求,立即返回实验室工作。课题组的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说:“国外炭/炭复合材料研究形势逼人,我们必须抢时间加快研究进度。”“敢于技术创新,敢于冒险”
  炭/炭航空制动材料是以炭纤维为增强体、炭为基体的先进复合材料。炭纤维好像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碳原子好像铜筋混凝土的水泥、砂石。炭纤维只有人的头发丝的1/10粗,碳原子则看不见、摸不着。制备过程需要难以计数的碳原子有序排列在炭纤维之间,并使排列结构、过程可控制,技术难度难以想象。掌握这项技术的几个国家对该技术实行严密封锁和高度保密。
  黄伯云率领的课题组成员咬紧牙关.查阅了大量的与炭/炭复合制动材料密切相关的文章、资料。当时,世界上制造炭/炭复合材料的生产都是采用均温式炉。炭/炭复合材料的工业生产实验炉,究竟是采用均温式炉,还是梯度式炉?均温式炉,设备简单,沉积速度慢,已经明显落后,但它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热梯度炉,当时只能应用于航天制动材料,不能用于生产航空制动材料,但它容易应用于工业生产。采用它,存在巨大风险。经过反复的权衡,黄伯云觉得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开个人得失,敢于为祖国的强大进行技术创新!他说:“发现人家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还要跟着人家后面走,即使成功了,只会永远落后。为了国家,我们要敢于技术创新,敢于冒险,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
  经过几年努力,课题组终于攻克一系列难题。2003年1月20日、2003年9月20日,他们研制的某型号大型客机国产炭/炭刹车副装机试飞先后成功。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中南大学研制成功的炭/炭刹车副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综合成本降低21%。而且在此过程中,共形成11项国家专利,其中已授权9项,同时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类30多台(套)成套关键工艺设备。 (摘自新华网《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文章三部分内容均以黄伯云的话作小标题,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你怎样理解“大哉”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篇传记,你对黄伯云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三个部分均以黄伯云的话作标题,突出了传记以写人为主,对生动鲜明地展示人物个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文章有一种真实的感染力。(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2、“大哉黄伯云”的评价主要有三点理解:①作为一位科学家,黄伯云引领他的团队刻苦攻关,其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空白,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站在了世界前沿,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②黄伯云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家庭利益的选择上,以国家大局为重,显示了一颗赤子之心。③在科学研究上,他为了国家,敢于技术革新,敢于冒险,展现了一位科学家无私无畏的优秀品质。(联系文章内容,答到“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巨大贡献”、“一颗赤子之心”、“无私无畏的优秀品质”即可)
3、此题为开放型题目,回答允许有自主性,但要注意引导青年学生以黄伯云为榜样,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国家、民族争光的信心和责任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勤奋学习,刻苦攻关,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关键词语:①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②不畏艰险,刻苦攻关。③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报效国家为荣。
举一反三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喜欢溪水的淙淙声,但更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一直难以找到那天的感觉,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应该说,这句中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2.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
  前者的“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的“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 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作者写故都,却写到了“都市闲人”,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他们朴实得像故都一样,他们的身上有一种“悲凉”的味道。
B.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特点,更能体现作者的故都情思。
C.他们更容易亲近,更能表现作者的“平民意识”。
D.在言语中流露出作者对他们那种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2.文章是写景散文,却在6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单纯写景不能体现北平作为文化古都的韵味。
B.作者是散文家,插入对诗文的议论更能体现出“文化味”。
C.纵横议论,显现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写作思路。
D.写景之后的议论往往是卒章显志,升华文章的写作主旨。
3.作者用“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作对比的目的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
B.用南国之秋的温婉衬托北国之秋的豪放。
C.在对比中,展示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各自特色。
D.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社会与心灵的和谐
肖云儒
  表建设和谐文化,对外要警惕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对内要防止文化地域主义,防止内部争夺文化资源、妄自尊大。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任何一个世纪都是各国共存共荣的世纪。
  弘扬和谐精神要防止无差异无竞争无冲突论。不同的民族、国家,同一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会形成质地各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会存在分歧,形成矛盾冲突。文化冲突表现在多个层面,既包括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价值冲突,也包括同一形态文化内部不同文化观念,甚至不同文化风格、欣赏趣味的冲突。现代社会的和谐,现代人的成熟和先进,不表现在它无视社会和心灵的冲突,而表现在它善于包容、协调、转化、解决各种冲突矛盾,使多方面的“不同”最终归于“和谐”。冲突越多越能考验现代人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中推进社会发展的智慧和能力。简单的同一、一律,反而容易掩盖矛盾,造成隐患。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命运愈坎坷、生命愈苦难、内心愈有冲突的人,各种社会行为、人生轨迹和心理经验信息量才愈大,才愈有可能在丰富性和深刻性方面进入极致,也才愈能折射出社会、人生和灵魂的深蕴。主旋律作品,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尤其应该是巨大命运冲突和剧烈灵魂碰撞的产物,而不能是无冲突论的载体。冲突对他们的挤压,推动了矛盾的解决和精神的涅槃,从而进入新的和谐状态。可见,大胆展现英雄人物命运和灵魂的冲突,描绘他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心灵冲突中的作用、智慧和方式,也就正是在展示从冲突到和谐的精神历程,在展示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先进性。
  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看,作者总是通过叙说社会的、人性的、性格的、灵魂的冲突,提出人生的疑问,排解内心的积郁,表达对人生社会的反思或憧憬,而达到平衡精神和安慰灵魂的目的。欣赏者则是在接受作品对冲突叙说的审美再造过程中,通过联想、感应、共鸣,释放对生活的疑问、反思或憧憬,而平衡精神和安慰灵魂。文艺便这样由实现个人的和谐推动了社会的和谐。这也就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兴、观、群、怨”说。文艺不但可兴(激励)、可观(认知),而且可以怨(倾吐积郁)、可以群(和谐人群),可以在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各类冲突的功能中,促进社会和心灵和谐。 (摘自《中国艺术报》)
1.对“好莱坞征服不了世界,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国文化的共存共荣,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核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彼此难以改变和征服。
B.好莱坞代表西方文化有霸权主义,京剧代表妄自尊大的中国文化的地域主义,它们彼此互不相容。
C.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代表了各自的文明,处于文化的和谐状态,不具有霸权主义和妄自尊大的倾向。 D.以好莱坞为代表队的西方文化,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只有消除冲突才能处于和谐状态。
2.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化冲突”表现层面的一项是[     ]
A.文化形态间的价值冲突
B.文化形态的文化观念冲突
C.欣赏者的平衡精神差异
D.多方面的“不同”难以归于和谐
3.下列各项内容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使人物形象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必须建立在对人物坎坷命运、苦难生命、内心具有冲突的挖掘上。
B.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借助精神的涅槃而进入全新的和谐状态,是创作出主旋律作品的基础。
C.从冲突到和谐的精神历程,是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展示人物形象个性特色的亮点。
D.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因其精神获得平衡,灵魂获得安慰,从而实现反思和憧憬人生社会的目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城市的风筝
许锋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三月三还早,但风筝已经在天上飞了。
  这是城市的上空,很少有人仰望。因为仰望很累。因为城市的上空很少有奇迹。所以,偶尔的风筝只是孤独地飘荡着,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倒是孩子们,像心灵感应似的,小脑袋瓜不停地看天,倘若真的看到了风筝,便会兴奋地大叫,像突然看见喷气式飞机长长的尾巴。到这个季节,城市的街头便有了卖风筝的车子,风筝那鲜艳的色彩和繁杂的样式让孩子们的腿再也挪不开,那种吸引力甚至比肯德基的炸鸡腿要强很多。如今风筝的造型当然不局限于小动物,制作风筝的人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一些抽象的、虚拟的形象随着电视动画片的传播早已在孩子心中扎了根。相比,我们就显得“弱智”或者没见过世面了。
  我给女儿买了一只“燕子”,很大,尾巴很长,风筝的线板都具有现代科技成分,像轮子,可以飞快地旋转。自拿到手那天起,女儿就嚷着要放。
  风筝当然不是拿在手里看的,飞不上天的风筝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很可怜。更可怜的是孩子,那副委屈和期盼的样子让人不忍。于是,在我们傍晚时分去幼儿园接她回家时,我将风筝带上了。
  时间还早。我们在幼儿园门口摆开了架势。这是一座公园的门前,人来来往往,车却极少。预备——放,我一路大跑,没料到展翅的风筝挂在了树上;预备——放,眼看着飘起来了,路却到了尽头,风筝终于还是一头栽落,像中弹的鸟;预备——放,我一路拽着风筝,绕过人群,绕过台阶,风却突然小了,转而销声匿迹,我的风筝像迟暮的老人,无力地坠落。
  小时也是放过风筝的,没这么费事,人大了,高了,风筝却飞不起来,我很尴尬。我知道,周围的人先是期盼我能放起来,后来见没希望,便满眼的揶揄或者嘲笑,尤其是那几个已经放飞的人,他们的风筝是自己糊的,和我小时一样,他们的线板是自己做的,和我小时也一样。新潮的玩意儿或许比不上原始的东西。
  一会儿时间,孩子们像鱼儿一样游了出来,孩子们一致把脑袋瓜仰向天空,然后发出惊讶的叫,那些并不美的风筝让孩子如此兴奋——如果我的风筝也能放起来,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老远看到了女儿。我想她也看到了我。可她的目光始终没有抬起来。到了跟前,她仍没抬头,她盯着我手中的风筝。在孩子眼里,也许飞翔是一个梦,一个美丽的梦。可是,城市的天空太小,楼群、高压线让风筝担惊受怕。
  城市的街道很宽,却被车盘踞着。
  城市的楼顶很大,可是,却不敢奔跑。
  所以,城市的孩子对风筝始终停留在幻想阶段,在他们手中,无忧无虑的风筝是没有的,就像燕子,现代工业的空气让它们气喘吁吁。城市风筝的线是一条链子,很沉。
  我终于想,放风筝还得到乡下去。跑多远都无尽头,放多高都没关系。然后,躺在厚实的土地上,仰面看天。(《人民日报》2004年)
1.文章的标题如果换成“风筝”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因为仰望很累”? 文中的“楼群、高压线让风筝担惊受怕”中的“楼群”和“高压线”有什么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反复出现“预备——放”,也反复出现“和我小时一样”,这两处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风筝的线是一条链子,很沉”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感?简要概括全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是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它就像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l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容器,高低起伏变化的外观可以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
  美轮美奂的“鸟巢”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元宝?
  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大凡比较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 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得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影响运动员的比赛。
  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 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 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 席应该相对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 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鸟巢”东西方向有6层看台,南北方向是5层看台,所以它东西两头就高起来,南北两边就低下去。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鸟巢”人性化的设计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使它成为2008年北京运动会一座独特的历 史性建筑。它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为主体的设计手法。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而叉大度、简洁、典雅,成为世界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
1.依据原文,下面对“鸟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鸟巢”是国家体育场,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央区。
B.它是由中外建筑师共同合作设计的巨型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
C.场馆内外高低起伏变化,可以产生戏剧性和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
D.“鸟巢”是建筑、体育、艺术完美的统一,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2.对于“鸟巢”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巢”东西方向看台多,南北方向看台少,所以它东西两头就高起来,南北两边就低下去。
B.它结构上没有采用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的设计手法,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上的需求。
C.“鸟巢”的空间效果是前所未有的,它具有独创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D.“鸟巢”的结构像鸟巢,外观看上去其实像一个大元宝。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所以把2008年北京奥运体育场称之为“鸟巢”是因为它结构形式像鸟巢,并给人以温馨感,并寄托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B.“鸟巢”为了使到场的观众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考虑到太阳光照射和视线的均衡两方面的因素,从而合理设计了四周的看台。
C.“鸟巢”运动场的设计有利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排除干扰,从而发挥自己的最佳成绩。
D.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鸟巢”将吸引大量的观众从遥远的异国来到北京,从而使奥运会将更加盛大、隆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