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西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海啸袭击。面对灾难,多国行动支援日本。材料二:海啸的骤然袭

(12分)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西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海啸袭击。面对灾难,多国行动支援日本。材料二:海啸的骤然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西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海啸袭击。面对灾难,多国行动支援日本。
材料二:海啸的骤然袭击导致了更大的危险和忧虑:核泄漏。日本之痛,让各国重新检验作为重大科技进步的核能利用的安全性,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分析日本人民在灾难面前是如何应对的?(6分)
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谈谈人类应从中汲取哪些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核泄漏?(6分)
答案
材料一:(1)日本人民在灾难面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民动员,百折不饶,齐心协力,以积极、冷静的心态救灾救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基本胜利。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价值观不同,评价标准就会有所不同,人类对核能的评估和利用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要充分考虑在不使人类生命安全为前提下的合理安全使用。
材料二:(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核能利用上一方面尊重自然物的基本属性和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同时站在人类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为人类造福。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类对核能的研究还需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占有大量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加工制作,最终寻找除核能安全利用的正确方法。
(3)认识的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人类对核能利用尚且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解析

举一反三
(16分)“十二五”民生大型问卷调查中3500份调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其中大多数人感到幸福指数有所提高,在有关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都有所改善。温总理在春节前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草案征求基层群众代表意见时讲到: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 ,最能反映住房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好坏的唯一标准。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分析问卷调查的意义何在?(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分析温总理讲话的深刻内涵?(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2010年5月24日电,北京如何建成世界城市?如何提高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市政府从24日起开展“建言‘十二五’,共许新蓝图”公众叁于活动,就如何编制北京市“十二五”规划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1)我国公民能够参与民主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其基本内容有哪些?(7分)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北京市政府就编制“十二五”规划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意义?(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网络民意”成为近几年“两会”的一大亮点。新华网、人民网等在内的政府官方网站围绕两会议题,联合商业网站推出“有话问总理”、“两会建言”、“两会调查”、“网民提案”等五花八门的栏目,而网民对相关话题的讨论更是早已在各大论坛上“置顶”。
问:“网络问政”的形式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三个情景回答相关问题
情景一:2010年5月15日前,深圳市市区人大代表进行依法换届选举。爸爸作为选举人,将参与盐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而妈妈却打电话对爸爸说:“选谁都无所谓,我替你随便画几个圈得了。你在外出差,就不要回来了。”
(1)情景一中,你同意“妈妈”的观点吗? 为什么? (6分)
情景二:盐田沙头角的太平洋、海涛、鹏湾、桥东等是上世纪80年代规划建设的,受当时的条件限制,几个老住宅区目前已十分破旧、脏乱,盐田区决定制定旧城更新单元计划将这几个老住宅区首先考虑纳入。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妨为老城区改造献计献策。
(2)情景二中,你想对决策部门提出建议,你会通过哪些具体途径? (4分)
 
情景三:2010年7月11日下午,广西某铝厂对因地质灾害造成破坏的靖西县新甲乡庞凌村凌晚屯矿区运输通道进行改道施工,与群众发生矛盾冲突。13日下午,一些人员组织游行,堵塞国道和县城交通,并向前来化解纠纷的干部和维护秩序的民警投掷石块,一名干部被砸中受伤。
(3)情景三中,部分村民的做法属于无序的政治参与,这样的参与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4分)
(4)以上三个问题的探究,对我们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有何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义务是实现权利的基础,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没有义务的权利只能是阶级特权,没有权利的 “义务”只能是阶级压迫和奴役,只有权利和义务的结合才是真正的人权。
⑴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6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公民怎样才能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结合”?(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