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编撰了《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地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主张
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4.目的
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影响
(1)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2)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 ]
——《管子·任法》(《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英国)洛克《政府论》
——梁启超《管子评传》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 ]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 ]
[ ]
[ ]
梁启超和《变法通议》 | 陈独秀和《新青年》 | |||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此处梁启超批评了我国的传统史学的缺点是 | ||||
[ ] | ||||
A.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B.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C.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D.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 ||||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梁启超在20世纪前后这样描述中国历史是为了 | ||||
[ ] | ||||
A.宣传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B.为中国政治变革提供学术理论支撑 C.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前进 D.说明中国历史发展如同人的自然成长 | ||||
胡适曾在《胡适留学日记》里写道:“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在此胡适评价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主要是因为他 | ||||
[ ] | ||||
A.主张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B.主张设议院,变法图存 C.倡导宣传民族主义 D.推动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 |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 ] | ||||
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作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 ]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 ] | ||||
A. 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不符的是 | ||||
[ ] | ||||
A、思想的觉醒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B、任何局部变革从长远看都不能取得彻底胜利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 ||||
梁启超在给康有为信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其中,“病”和“药”分别指 | ||||
[ ] | ||||
A. 奴隶性,自由 B. 专制,共和 C. 奴隶性,科学 D. 腐败,民主 |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 ]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 ||||
[ ] | ||||
A.反对君主制度 B.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 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
[ ]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 ||||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
[ ] |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
粱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成(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 ||||
[ ] | ||||
A.反对君主制度 B.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胡适评价19世纪未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
[ ] |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
[ ]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D.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到:“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简评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胡适曾在《胡适留学日记》里写道:“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在此胡适评价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主要是因为他 | ||||
[ ] | ||||
A.主张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B.主张设议院,变法图存 C.倡导宣传民族主义 D.推动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 | ||||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 | ||||
[ ] | ||||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 ||||
百日维新颁布的变法令中的内容,在此以前已经出现的有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 ②翻译外国书籍 ③创办报馆、学会 ④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 ||||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 ||||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
| ||||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B.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 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