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
题型:0107 期中题难度:来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答案
A |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
——《管子·任法》(《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 |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二:“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不可存在一个人手中;立法权和执行权该由不同的人员行使,法官应该独立”,“而且行政受法律的约束”。“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 |
——(英国)洛克《政府论》 |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洛克思想的基本观点。他的观点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三:“……不问为专制国为立宪国,其(法治)为用,举无以异也。而首揭此(法治)精神,薪尽火传以适于今者,则管子也。” |
|
——梁启超《管子评传》 |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
[ ] |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 D、宣传历史进化论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了哪个阶段 |
[ ] |
A.物质技术 B.政治制度 C.思想文化 D.实业教育 |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口口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