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教材下册中“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活动与探究。请你一同完成该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固体NH4NO3固体NaOH固体加溶质

(1)下面是教材下册中“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活动与探究。请你一同完成该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固体NH4NO3固体NaOH固体加溶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下面是教材下册中“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活动与探究。请你一同完成该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固体
NH4NO3固体
NaOH固体
加溶质前水的温度/℃
20
20
20
溶解现象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变化
温度无明显变化
温度降低
温度升高
结论(“放热”或“吸热”)
固体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放热和吸热现象
            
             
③根据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说明NH4NO3固体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     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填“<”或“>”或“=”符号)。
(2)下图“→”表示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B,“—”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A、B、C、D各是一氧化碳、木炭粉、氧化铜、氧气中的某一种物质,请你推断(用化学式表示):

B是        ,D是        
答案
①吸热②放热③>(2)CO    CuO
解析

解:(1)硝酸铵溶解于水温度降低,所以可以知道硝酸铵溶解时表现出来的是吸收热量,同时说明NH4NO3固体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所以氢氧化钠表现出来的是放出热量;
(2)根据C和D分别可以和两种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可以知道C和D分别为氧气、氧化铜或者一氧化碳,但是A能够生成B,所以可以判断A为碳单质,那么B为就是一氧化碳,所以C为氧气,而D为氧化铜;
故答案为:(1)①吸热;
②放热;
③>;
(2)CO;CuO.
举一反三
请回忆观察过的“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根据下列教材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一段时间后,为了进一步探究试管中剩余固体的组成,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后,为了进一步探究试管中剩余固体的组成,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搅拌后过滤:
①若滤纸上留有黑色、红色固体,而滤液为无色,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说明试管中的剩余固体为      ;②若滤纸上留有黑色、红色固体,而滤液呈蓝色,此时滤液中的溶质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请回忆你和老师共同完成的酸和碱反应的实验探究,并下列要求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1)请你依据下图设计一个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向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②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①溶液颜色         
②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      色为止。
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该反应属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我选取BaCl2、酚酞、紫色石蕊三种溶液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上述酸、碱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请你根据下表帮我判断正确的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案错误的原因: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不变色
酸、碱恰好反应
方案三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硫酸过量
①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正确的方案是:方案       
②请分析另外两个方案,错误的原因:
一个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另一个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分)某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请回答:

(1)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那么,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填“发生“或“不发生”)偏转。
(2)你认为该同学的探究活动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如果你进行该探究活动。装置不变,你选用什么药品?                。药品不变,你选用怎样的装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右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   (    )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
C.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D.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一:比较两种物质的热稳定性
设计如右图装置:小试管套装在带有支管的大试管中,整套装置气密性好,其他装置略去。

(1)为确保安全,实验结束时,在移离酒精灯前必须完成的操作是                   
(2)现象与结论:装有碳酸氢钠的试管口生成较多的无色小液滴,同时试管A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B中也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的变化;实验结束后,经检验大、小两试管内的物质均是碳酸钠。结合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①碳酸氢钠受热生成的物质是碳酸钠、            
②在受热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3)反思与讨论:加热大试管时,碳酸钠的受热温度会高于碳酸氢钠。这能否准确地说明“在受热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这一结论?     (填“能”或“否”),理由是                                                           
实验二:比较与盐酸反应生成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气体的快慢
取碳酸氢钠4.2 g放入如图Ⅰ装置的锥形瓶中,取碳酸钠5.3 g放入另一相同装置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盐酸(足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图Ⅱ装置测量出生成气体的体积,得到时间—体积关系曲线如图Ⅲ所示。
 
图Ⅰ                图Ⅱ                         图Ⅲ
(4)已知二氧化碳不溶于该油层,图Ⅱ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                   
(5)数据与分析:根据图Ⅲ曲线,可得出有关“比较与盐酸反应生成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气体的快慢”的结论是                                                           
(6)反思与讨论:实验中 “取碳酸氢钠4.2 g、碳酸钠5.3 g”的目的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