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______色.
(2)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小明用微观示意图(如图2)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后的溶液pH______7(填“>”、“<”或“=”)
(4)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______.
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
答案
(1)碱会使酚酞变红色.故答案为:红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答案为:2NaOH+CO2=Na2CO3+H2O
(3)容器中是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加入的是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所以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硫酸,生成物中有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所以生成物是硫酸钠和水,
故答案为:2NaOH+H2SO4=Na2SO4+2H2O
根据反应后的容器中有氢氧根离子,所以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故答案为:>
(4)反应④是盐和氢氧化钠反应,而盐酸是酸,所以不符合,碳酸钠和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不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也不符合,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铜沉淀和硫酸钠,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符合要求,故选C.
举一反三
A~G都是初中化学学习过的常见物质,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和E为单质,其它为化合物,且G是大理石中的主要成分.

请根据图示推测,回答下列问题:
(1)B和C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2)F的水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在常温下发生的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50gG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D时,所得到的D的质量是______g.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学校“我与化学”学习小组发现,铜绿[Cu2(OH)2CO3]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于是他们就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黑色固体的组成,并验证产生的气体.请你参与一起分析探讨:
(1)试管中的黑色团体可能是炭粉,也可能是氧化铜,还可能是______.
(2)经查阅资料可知炭粉不能与酸反应,也不溶于酸,而氧化铜则可与酸反应而溶解.于是他们先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里加入一种溶液来检验黑色固体究竟是什么?你认为他们可加的溶液是______(填化学式)
(3)具体分析如下:假如黑色固体是炭粉,应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如果发现______,该黑色固体则是氧化铜;假如现象为______,才证明第三种可能成立.
(4)若用右上图装置验证两种气体生成物,应将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过______(填“A”或“B”)装置,不然就会
有影响,原因是______.当将气体通入装置A进行验证时,气流应从______通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下列化学变化过程中:X
HCl


Y
NaOH


Z,X代表的物质可以是(  )
A.CuB.AgNO3C.Ba(OH)2D.CuO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A、B、C、D四种物质,A为紫红色金属,在空气中加热后可生成B,灼热的B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又可生成A,B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蓝色溶液,其中的溶质为C,C的溶液与D恰好完全反应后,转化成浅绿色溶液,同时生成A.则C的化学式为______,D的化学式为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为暗紫色固体,B为无色液体,C、D都是黑色粉末.将A加热有F气体产生,B和C混合常温下反应也产生F气体,且化学反应前后C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只有A加热时还会有C产生,D在F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生成无色气体E,E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根据以上事实写出各物质的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
(2)写出以上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