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细菌对植物落叶是否具有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案.两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等量蒸馏水,使

为探究细菌对植物落叶是否具有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案.两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等量蒸馏水,使

题型:河西区模拟难度:来源:
为探究细菌对植物落叶是否具有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两种实验方案.两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等量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甲、乙两组的实验环境温度适宜且相同.不同之处是:方案一是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一直放在自然条件下;方案二是将甲乙、两组都先进行灭菌处理,然后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某种细菌后放在无菌的条件下.请分析以上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时,某小组的同学们提出的假设可能是______.
(2)实验中,甲乙两组使用相同树叶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中要保持树叶潮湿的原因是______.
(4)实验中保持适宜环境温度的原因是______.
(5)两组实验方案都遵循了实验设计的______原则和______原则,对比方案一和方案二,你认为较合理的方案为______.
答案
(1)根据题干可作出假设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2)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3)细菌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4)细菌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细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5)两个实验设计中的对照组是甲组,方案二最合理.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后,除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无菌的条件).可见,两组实验方案都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唯一变量原则,对比方案一和方案二,方案二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方案二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2)避免因落叶不同而影响实验;
(3)微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
(4)微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温度;
(5)对照;唯一变量;二.
举一反三
在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A.烧瓶容量的大小B.微生物的有无
C.烧瓶放置时间的长短D.氧气的有无
魔方格
题型:泰安模拟难度:| 查看答案
在探究“洗手对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活动中,有“用手在培养基上轻轻按压”的步骤,这属于细菌真菌培养过程中的(  )
A.制作培养基B.消毒C.接种D.培养
题型:威海难度:| 查看答案
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______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
(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_____
(5)“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______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魔方格
题型:福州难度:| 查看答案
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一组同学的实验操作如下:

魔方格

(1)步骤A中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______.而冷却的目的又是______.
(2)以上步骤中,B是培养细菌和真菌实验过程中的______过程,完成步骤C需要在适宜的______下进行.
(3)如果出现的菌落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则可判断这是______形成的菌落.
(4)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说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同时,认识到它们的生存需要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条件.当然有的细菌在生活过程中还需要氧气,而有的却不需要氧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洗手看似简单,殊不知其中大有学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15日确立为“世界洗手日”.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魔方格

(1)两位同学作出的假设为______.在实验中他们是如何控制实验变量的?______.
(2)你认为______同学设计合理,理由是______.
(3)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哪里?______.
(4)为什么要将培养装置放在28℃环境中?______.
(5)培养48小时后,发现洗手前按指印的培养装置中有大量细菌繁殖,洗手后按指印的培养装置中有较少细菌繁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