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
沁园春·雪 ***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是( ) A.夸张、排比、比喻 B.夸张、比喻、拟人 C.比喻、对偶、拟人 D.比喻、夸张、借代 2.对这首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惟”“顿”都是副词,“惟”字强调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写出了大雪覆盖面积之广;“顿”字写出了黄河封冻速度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予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气勃勃。 C.《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D.《沁园春·雪》的下半阕,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 3.表现全词主旨的一项是( )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江山如此多娇 C.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词结构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D 3.D 4.采用比喻的手法。将雪后的山比作“银蛇”,将雪后的高原比作“蜡象”,生动形象。另外“舞”“驰”以动写静,增添了生机。(意思对即可) 5.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意思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四十七岁谪居黄州游_______时写的,借_______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同样是写长江,为什么赋是“水波不兴”,而在词里却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诗,谈一谈诗中所洋溢的激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
玉楼春 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字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_______的样子。“竦峙”是写_______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_______的感受。 2.这首诗中有两句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作者借助大海形象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______________,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在画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句子。 2.这八句属于_______描写,由_______到_______,由_______及_______,笔墨逐渐凝聚在_______上了。 3.体会加粗的“生”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本段的中心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杰出的_______家,他与其父_______、其弟_______合称“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把酒问青天______________ (2)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 (3)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 (4)高处不胜寒______________ (5)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 (6)千里共婵娟______________ 3.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宜按意义单位划分) (1)明 月 几 时 有 (2)何 事 长 向 别 时 圆 4.对《水调歌头》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全词的小序,表明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目的。 B.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超脱的人生态度,没有一点淡淡的哀愁。 C.这首词既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又表达了对苏辙的怀念之情。 D.作者借月之“阴晴圆缺”来烘托人之“悲欢离合”,来祝愿“人长久”。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