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课文选自《___________》,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__所作。(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答案

小题1:左传  左丘明(1+1分)
小题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3分)
小题3:C (3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作者左丘明。《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左丘明所著。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文学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学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而掌握更多的文学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所以,多多储备积累,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引用和运用文学常识,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之中,成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作者、体裁、主人公等可以进行分类,以防混淆。对著名篇章的内容熟读并熟记。本题考查了文章的出处和作者,这是最基本的,应该牢固掌握。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要注意把“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 “情”(实情)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本题中的“必以情”一句是省略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3:试题分析:A. 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爱国热情。B. 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以百姓利益为重,取信于民。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句话交代了追击了的最佳时机。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本题中的A、B、D三项都有错误,主要认真分析文章,不难发现其错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③国门:指京师。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⑤振:同“赈”,接济。⑥字:嫁女儿。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词语意思(4分)
(1)罢归(     )    (2)谓子友沂曰(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小题3: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2分)
小题4: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望尘者接踵于道”与“送者才三数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赵开心从简的为官作风。
B.本文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辨。
C.吴园次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地体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古文,回答小题。(16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词。(2分)
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小题2:准确地翻译下列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作者称自己和朋友为“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以头地尔(     )     (2)长跪而之(    )
(3)遂先帝以驱驰 (   )  (4)竭驽钝(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3:【甲】文中唐雎是如何使秦王屈服的?【乙】文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报先帝、忠陛下?(4分)
小题4:唐雎辅助的是危如累卵的安陵国,诸葛亮辅佐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面对强敌,他们共同的品质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A、盗(     )
B、叶相似(         )
C、吏二缚一人王(     )
D、圣人非所与也(        )
小题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小题2:选择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   )(3分)
A.晏子将使楚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B.所以然者何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齐人善盗乎国不以山溪之险
D.寡人反取病三人行必有我师
小题3:晏子采用什么办法让楚王自取其辱,甘拜下风的,请分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15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欲大义于天下          
天子而令诸侯          
③此天所以资将军        
④将军既帝室之胄           
小题2:句子翻译。(4分)
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小题3: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最终战略目标是什么?(2分)
小题4:为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分)
小题5:学了《隆中对》,你知道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至少3个。(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