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论语》十则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
《论语》十则 |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⑵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 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⑴信:诚实。 ⑵图:料想。 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⑷而:然后,表顺接。 2.⑴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⑵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4.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段,做下面问题。 【甲】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4)若无事然( ) 2、翻译下列句子。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 ,夺而***之 B.虽有千里之能 ; 以君之力 C. 策之不以其道 ; 成,将以攻宋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对甲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 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5、在乙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对当前人才现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论语(节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__________。 (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差():同,病愈。 1、请解释下面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①暇更录唐宋人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尝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辄无言而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则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选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论语(节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2)学而不厌____________ (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填空。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则》节选)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粗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下列各组 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于我哉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2.下面加粗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腾人持汤沃灌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 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