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题型:山西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  __________  的一部书。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不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  _________________         
(3)与朋友交而不乎______________           
(4)己所不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四章中,只论学习方法的是______,只论修身做人的是______,既谈学习方法又谈修身做人的是_____。(只填序号)
5.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2.(1)愉快  
  (2)生气、发怒    
  (3)真诚、诚实   
  (4)想要  
3.(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4.③;    ④ ;   ①②   
5.“略”。(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楚人有涉江∕宋人有耕者                   
②遽契舟∕因释耒而守株                           
③舟已行矣,剑不行∕兔走触株,折颈死                   
④其剑自舟中坠水∕土墙凹凸处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遽其舟(    )          
(2)不亦乎(    )    
(3)兔触株(    )          
(4)复得兔(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自相矛盾
《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不自信也。”
[注释]①鬻(yù):卖; ②陷:穿透
1、解释加粗的字。
之曰(  )
吾矛之(  )
能陷也(  )
物无不陷也(  )
曰(  )
子之矛陷子之盾(  )
之其坐(  )
而忘之(  )
信度(  )
不得履(  )
2、 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反归取之。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至之市
D、而忘操之
3、 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
又誉其矛曰 (  )
其人弗能应也(  )
先自度其足 (  )
而置之其坐 (  )
4、 翻译句子。
①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反,市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楚人”听了别人的质问为什么“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比较。(一)自护其短
《雪涛小说》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二)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1、解释加粗字。
菱 (  )(  )
壳入口 (  )
啖菱须壳 (  )
清热也 (  )
地不有 (  )
其剑自舟中于水(  )
从其所契者入水之(  )
行矣 (  ) 
2、解释句中的“于”字。
仕于南方(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3、选出句中加粗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人自护其短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遽契其舟
D、其人自护其短
4、翻译句子。
①北土亦有此物否?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5、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完成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写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略无阙处_______通_______,解释_______
(2)哀转久绝_______通_______,解释_______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在描写春冬三峡景物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填空。
(1)描写急流下滩,雪浪飞溅,文章用了一个_______字;
(2)描写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文章用了一个_______字;
(3)描写山峰极高,山势陡峭,文章用了一个_______字;
(4)描写松柏奇秀,高耸突兀,文章用了一个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没有点出“秋”字,作者如何来写三峡秋季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不超过6个字的句子概括2、3段文字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邹忌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事设喻,将国事和家事联系起来,达到讽谏的目的。他是如何委婉劝说齐威王的?试作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间词语表明齐威王纳谏除蔽的过程。成语___________就是出自本文。
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