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即书诗四句 孤常读书 B.立有间 遂与外人间隔 C.蒙辞以军中多务 停数日,辞去。 D.不可不学 不使学 2.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文段都在写人的变化,第(1)段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最终落得__________(原文),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原文);第(2)段中鲁肃的赞叹从侧面反映出__________,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__________。 |
答案
1.D 2.①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②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或者用钱求取仲永的诗。 3.泯然众人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吕蒙学习进步很大;孙权劝学的效果显著或者孙权善劝 |
举一反三
阅读《幼时记趣》,回答1-6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必细察其纹理________ (2)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 (3)徐喷以烟____________ (4)怡然自得____________ (5)余年幼______________ (6)方出神______________ 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⑴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 4、课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横线上。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常蹲其身,使于台齐,定目细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足有余,而形貌日失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乏美好者,畏我也;客之美好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干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联系学过的课文,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徐公孰美 孰为汝多知乎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并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摹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呼尔而与之 公与之乘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典故“____________”就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4.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 (2)故五月渡泸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4个字),临危重任和__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 东和:______________ 北拒:______________ 收二川:______________ 排八阵: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干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之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有横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之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者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