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人渡河 济阴之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贾人渡河 |
济阴之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之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1.下列短语中加粗字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贾人渡河(经商。)栖于浮苴(停留。) B、予尔十金(给以。)勃然作色(蓬勃。) C、向许百金(刚才。)黯然而退(不舒服。) D、舟薄于石(迫近。)许金不酬(答应。) 2.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号”有两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hǎo”,义项有:①作名词,表某一名称。②作量词,表人数及次数。③作动词:如“号脉”。一读“hào”,义项有:①拖长声音大声叫喊,②在声哭。“号”在以上文章中出现两次,请根据文意参考字典解释其意义。 (1)栖于沲苴之上,号( )焉。 (2)未至,贾人急号( )曰:…… 3.文中“渔者载而升诸陆”一句中的“诸”与《愚公移山》一文中“______________” 一句中的“诸”意思相同,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若,渔者也”一句中的“若”与《陈涉世家》一文中“______________”句中的“若”意思也相同,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 4.文中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______________;与“舟簿于石又覆”中的“又”相呼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用文中语作答。)______________对此,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用文中语作答。)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 2.(1)大声哭(2)大声叫喊你 3.投诸渤海之尾巴;之于;若为佣耕;你。 4.今;渡河而亡其舟 5.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言而无信,人格贬值(意思相近即可);是许金不酬者也;贪财重利,见死不救,太过冷酷(意思相近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持匙筯,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裂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1.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迅雷风裂必变,安得不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认为可以称为天下英雄的是谁?他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备听了曹操的话,为什么“吃了一惊”,还把筷子都掉在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备怎样掩饰“失筯”的缘故?这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课文《空城计》,完成1—4题。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这句话表现了司马昭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课文《卖油翁》,完成问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1.解释句中加粗字的含义。 尝射于家圃 尝:_____________ 睨之 睨:_____________ 以钱覆其口 覆:_____________ 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__ 2.“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之”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陈尧咨的善射,只一笔带过,为什么对卖油翁的酌油却写得如此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墙砖,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之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之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下,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负,背) B.有卖蒜叟,龙钟伛偻(龙钟,身体衰老的样子) C.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券,书) D.打死勿怨(怨,埋怨)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在南阳县,杨二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众很多,如墙一样。 B.本文人物描写自然,如“杨大怒”“杨愈怒”“叟笑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本文内容严谨、完整、思路流畅,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D.本文善作铺垫,开头杨二表演武功,就为后文表现卖蒜叟作了生动的铺垫。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较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很多相似之处,试归纳一下,看看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中分别有对陈太丘之友和仲永之父的指责之意,试作简要概括。 指责陈太丘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责仲永之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才能,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哪些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评价仲 永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