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不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
(3)夏水陵___________________
(4)沿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中“三声”的“三”,不是确数,可以理解为“几声”或“多声”。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多见,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常常见到“游山玩水”、“奇山异水”、“看山听水”这些词语,似乎先“山”后“水”已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顺序。本文写三峡风光,也是先从“山”下笔。你认为这也是习惯的思维顺序吗?倘若如此,为何选文在写四时风光时,却又不按常规的四季顺序来写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秋天的三峡,作者重点突出了哪一种事物的描写?为什么这样写?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你能写出几句古人咏秋的名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描写三峡风光的对联。(字数相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太阳
  (2)的确
  (3)漫上
  (4)逆流而上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1)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御着疾风,也不如江水流得快。
  (2)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意对即可)
4.示例:九重天、军书十二卷。(答案不唯一)
5.第一问:文章开篇写山,是为下文写水设置条件。作者是为江水做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采写。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更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第二问:因为按四季顺序写三峡风景,内容就显得没有主次之分了。(言之有理即可)
6.猿。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秋风秋雨愁煞人。
7.示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高猿长臂,属引凄异,猿鸣三声泪沾裳。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这篇文章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粗的字。
(1)人鸟声绝( )
(2)长堤一痕( )
(3)有此人( )( )
3.找出文中表现雪大和雪美的词语。
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处舟子说相公“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花/敦颐独与
B.有久不决/小大之(《曹刿论战》)
C.濯清涟不妖/吾恂恂起(《捕蛇者说》)
D.可爱甚番/负歌于途(《醉翁亭记》)
2.翻译下列语句。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敦颐至一讯立辨
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黑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涉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坐尽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日:“卿能诵乎?”日:“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ǔ)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标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语调停顿。
时 邕 才 学 显 著
2.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
(1)奇:____________
(2)一:____________ 
(3)识:____________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出淤泥而不( )
(2)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3)陶后鲜有( )
(4)到山花烂漫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鸟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官官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患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彀,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如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或_______。本文是一篇以_______为主的“说”体文字。
3.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巢大如( )
(2)小不能掬( )
(3)手下鸣乃( )
(4)雏且出矣,雌者覆之(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鸟儿的遭遇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