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

阅读并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并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四组句中加粗的词,其含义不同的两组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扁鹊出,桓侯又不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蓬,花之君子者也。
C.默而之。  儿童相见不相
D.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新,可以为师矣。
2.课文中有些词语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短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正确的学习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
1.CD
2.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3.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有害)。
4.态度;方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释]  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讨山越:____________ 
(2)君宜之:____________
(3)遂诣蒙:____________  
(4)肃于是越席之: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1)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_______________
(2)是亦忧,退亦忧/进:_______________
(3)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
(4)不物喜,不以己悲/以: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两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重庆市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不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
(3)夏水陵___________________
(4)沿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中“三声”的“三”,不是确数,可以理解为“几声”或“多声”。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多见,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常常见到“游山玩水”、“奇山异水”、“看山听水”这些词语,似乎先“山”后“水”已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顺序。本文写三峡风光,也是先从“山”下笔。你认为这也是习惯的思维顺序吗?倘若如此,为何选文在写四时风光时,却又不按常规的四季顺序来写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秋天的三峡,作者重点突出了哪一种事物的描写?为什么这样写?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你能写出几句古人咏秋的名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描写三峡风光的对联。(字数相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这篇文章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粗的字。
(1)人鸟声绝( )
(2)长堤一痕( )
(3)有此人( )( )
3.找出文中表现雪大和雪美的词语。
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处舟子说相公“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花/敦颐独与
B.有久不决/小大之(《曹刿论战》)
C.濯清涟不妖/吾恂恂起(《捕蛇者说》)
D.可爱甚番/负歌于途(《醉翁亭记》)
2.翻译下列语句。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敦颐至一讯立辨
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黑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