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1)渔人甚之(           )
 (2)阡陌通(           )
 (3)颖脱不(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志   此何极
B.在必醉   失当斩
C.置酒而招之 一食尽粟一石
D.颇示己   寻向所
2.下面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亦不详姓字
A.安陵君许寡人
B.一犬坐于前
C.真不知马也
D.苦心志,劳其筋骨
3.下面对所选文段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突出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C.文中的五柳先生虽然“好读书”,但只满足于了解文章大概,而不能作深入理解。
D.文章末段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是对先生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险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有删改)
【注】三秦:这里指秦灭以后,项羽把战国时期的秦国故地分为三部分,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因此称为“三秦”。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A.沛公知天下险塞(   )
B.诸侯相与约(   )
C.沛公之得解(   )
D.王秦降将以汉王(   )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表现了萧何的什么性格特点?是从哪些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非学无以广才(   )
悲守穷(   )
天子(   )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天下亦不轻矣(   )
往矣,子勿鲁国骄士(   )
君子之行(   )
险躁不能冶性(   )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也 辟:________
(2)天祥泫然出  涕: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