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 5.“略”。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臣。***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2.下面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臣,不能绝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
疑人窃履 |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逐与之绝。 A.甚矣,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
口技(节选) |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__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__________ (3)几欲先走 走: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
文言文阅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 之:___________ 蹴:___________ 辩:___________ 已:___________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比“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是( ) A.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