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混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①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②,曰:“人皆有七窍以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庄子》二则 混沌之死 |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①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②,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③,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呆若木鸡 |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④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⑤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⑥。”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⑦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⑧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⑨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⑩矣。” 【注释】①时:常常。 ②德:恩,恩情。 ③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视听食息:看、听、吃、呼吸。 ④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⑤恃:凭着,依靠。 ⑥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⑦疾视:怒目而视。 ⑧无变:没有反应了。 ⑨德:指精神。 ⑩反走:转身逃跑。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谋: (2)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日: (3)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译: (2)“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译: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混沌之死》的主要内容。 答: 4.从这两则故事中任选一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 |
答案
1.(1)商量 (2)每天 (3)即使 2.(1)倏和忽时常一起在浑沌那里会面,浑沌款待他们很好。(2)差不多了,即使有别的鸡在鸣叫,它已经没有反应了。 3.倏和忽为了报答混沌的恩情而为之凿七窍,导致混沌死亡。 4.答案要点:前文表明若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好心也会办坏事【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后文表明精神内敛,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意近即可】 |
举一反三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粗的字。 (1)一百许里: (2)从流飘荡: (3)横柯上蔽: (4)在昼犹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4、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5、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日失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 》。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闻寡人之耳者 ( ) (2)时时而间进(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翻译: 4.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答: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 答: |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曰:“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俘虏) B、居无何(没什么) C、天子先驱至(前军) D、介胄之士(穿着盔甲的将士) 2.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 ③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④先驱曰:“天子且至!” 3.翻译句子。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4.表现细柳军训练有素、时刻有备的一句是 。 5.皇上劳军两次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才“按辔徐行”,从这里可看出什么?这些与表现周亚夫有什么联系? |
《桃花源记》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 (2) 渔人甚异之(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5)便扶向路( ) (6)欣然规往( ) 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A)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宾客意少舒: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几欲先走: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将文中A、B两处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A、B两处划线句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口技者表演的?有什么相同作用? 4.如果你有幸在现场感受口技表演者的精彩表演,你心里会想什么?你会做什么?请你写出来。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