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10分)海洋是未来的粮仓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②

阅读下文。(10分)海洋是未来的粮仓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②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10分)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2: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  、______  、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5分)
小题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答案

小题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小题2: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 。 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方法各1分,作用2分)(成理即可)
小题3:示例: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有哪些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特点,然后根据文中的内容判断,从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方面概括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海洋是未末人类生存的依靠,要保护好海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虚拟性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京剧艺术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京剧的虚拟性表演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摸拟生活实际进行的表演。
②大幕拉开,面积不大的京剧舞台上,除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之外,再没有别的道具,只有等演员出场了,你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知道这舞台上将要发生什么故事。演员通过虚拟性的表演,既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把白昼变为黑夜;既可以把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心理活动延展为几十分钟;既可以展现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跨越万水千山。这种虚拟性表演,能够在有限的时空里表现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
③京剧演员的表演力图虚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间的行为,以打更表示时间的变化等。《武松打店》是一出武戏,说的是武松夜宿孙二娘的客店,因为误会,与孙二娘在黑夜中展开了一场搏斗。舞台上灯火通明,只摆着一张桌子,两位演员摸索着闪转腾挪、追逐厮***,有时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分明是灯火通明的舞台,现众却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紧张激烈的搏斗。
④需要指出的是,京剧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前辈艺人于连泉演《拾玉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摸拟少女喂小鸡和做针线活儿的动作,他认真观察生活中少女喂鸡的手势、眼神,反复琢磨她们做针线活儿的过程,这使他的表演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当然,这种虚拟性表演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的真实,演员的动作必须是舞蹈化、节奏化的。
⑤京剧的虚拟性,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
小题1:京剧的虚拟性表演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3分)
小题2: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演员的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的。(4分)
【材料】京剧有一出戏叫《秋江》,说的是一位少女求老艄公驾船帮她追赶一个人的故事,饰演老艄公的演员手里拿着一支长篙上场,接着做出靠岸、解开缆绳、推出小船等动作,在行船过程中,两位演员的身体忽高忽低,很有节奏地起伏着,舞台上两位演员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直到两位演员下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共7分)
①汉民族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这固然与汉语中同音词、近音词的大量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背后蕴藏的文化因素也为使用谐音表情达意提供了沃土。
②汉民族善于比附联想,这是汉民族展开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谐音表意中的两种事物或行为,本来都是毫不相***,就因为他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汉族人民便利用丰富奇特的比附联想,借用“语音”这一桥梁,把它们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妻管严”,利用与“气管炎”的谐音非常形象地讽喻了在家中被妻子管制的丈夫。
③汉民族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这和我国的传统观念有关。人们相信语言文字具有超自然的魔力,有些话说多了便会应验。人们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来支配与它们相关联或由他们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例如,过年要吃鱼,意味“年年有鱼(余)”,再如,渔民忌言“箸”,认为“箸”与“住”谐音,有停住船行之嫌,对行船来说是不吉利的,因此将“箸”改称为“筷子”,取“筷”与“快”的谐音,表示“快行”或“一帆风顺”之意。可见,通过谐音可以给一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的色彩,寄托自己的美好厚望,也可以给一些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事物换个名称,换成另一种语音形式来表达,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安慰。
④另外汉民族历来崇尚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有些不便直说的话语或事物,用一种含蓄的、和缓的、委婉的、以为对方接受的形式说出来,减轻言语对人的刺激和压力或可能引起的难堪,这也是文化模式对语言交往的影响。含蓄委婉的文化心态常常用谐音表义来体现。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就非常形象生动。
⑤汉语言中的谐音现象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即使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谐音文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汇源鲜橙的广告语——真“橙”爱你每一天,还是网络世界中的“886”都是谐音文化发展的鲜活印证。
小题1:阅读文章,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谐音现象”。(共2分)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分别说说材料中的谐音现象是如何体现民族文化的。(共5分)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祈求夫妻生活美满、多子多福的心里在汉人的婚俗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人们往往会在结婚仪式中安排一些能够表示这些观念的礼仪等。婚礼当天新人床上会放上桂圆、核桃、枣子、栗子和花生。如若当天有谁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就会马上说“岁岁平安”“落地开花”等一些吉祥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荷花之谜》(9分)
①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注】”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
②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
③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正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小题1:这段文字介绍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简要回答。(3分)
小题2: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③段“沉睡了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新的健康荷株”句中加点的“近”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著名的名胜古迹,拿破仑把圣马可广场称之为世界上美丽的广场。广场两侧是旧宫殿,底层是各色店铺、餐厅和咖啡馆,出售各色食品和威尼斯名产玻璃器皿、花皮革制品等。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在广场的一侧,有一座“叹息桥”。据说,这是被判处死刑的囚犯从监狱走向刑场的“必经之路”,犯人每过这里看到圣马可广场的一角美景,无不感叹不已,所以叫“叹息桥”。
小题1:选文第一句话中连用两个“最”字,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选文写到了威尼斯的“叹息桥”,作者写这座桥的着眼点和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冬虫夏草》,完成下面各题。(10分)
⑴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
⑵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作为寄生体呢?选菜青虫就不行吗?——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茵的“培养体”,是被宠幸还是命运的安排?
⑶也不是任何真菌都能生长在蝙蝠蛾幼虫的身体里。
⑷我们比较熟悉的真菌如蘑菇、霉菌,还有酵母菌等,谁也不会想到要深入如此逼仄、窄小的“虫体环境”。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体内,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我想,一开始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只是这种偶然多了,才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最后形成如此特定的自然选择。
⑸寒冬是萌生冬虫夏草的季节。雪野洁白,四野寂静,千山鸟飞绝,野渡雪自白。这样的日子,蝙蝠蛾幼虫只能躲藏在寒冷的泥土里,随着体质的下降,冬虫夏草菌终于强行钻入它的身体,吸取体内的营养,在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可怜的幼虫终于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菌核)。入盛夏,菌核茁壮成长,不久,便从“虫”嘴巴那头伸出一根中间肥两头略尖、表面上生着一些小球体、里面隐藏着不少冬虫夏草后代(子囊孢子)的棒子。这棒子窜出泥土以后,怎么看都像夏天的草叶。
⑹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
⑺江南烟雨,天潮潮地湿湿,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岭南天气,风热温湿,也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根据科学考察,冬虫夏草只适合生长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带森林草甸或草坪上。想来,这真使经济至上的尘世短了不少冬虫夏草的产量。
⑻成为冬虫夏草绝不是菌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鹊巢,菌的侵略行径,菌的霸权主义;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强盗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其他生物的死亡之上,谁能想像得出虫的死亡过程有多痛苦?
⑼世上不是有“披着羊皮的狼”吗?我以为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友人从西藏归来,带给我一小包冬虫夏草,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冬虫夏草,因为是从生态环境最好的西藏出产的。我想,迄今为止人类的所谓生态学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对于蝙蝠蛾幼虫来说,即便生活在西藏那样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也未必能说是好。
⑽冬虫夏草使菌的身价得了道升了天。冬虫夏草入药,性温味甘,极具补肺益肾功能。优质的冬虫夏草,药店已售数万余元一斤。
⑾在地球村,新的冬虫夏草依然在产生……                           (选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冬虫夏草形成的必要条件。(3分)
小题2:文中第⑨段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3: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2分)
小题4:清代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说:冬虫夏草若夏天不摘取,到冬天又会变成虫。读完本文后,你觉得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