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甲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甲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允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是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来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一一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命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乙
  习惯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习惯的力量起初看起来似乎很微弱,弱如一滴水,以致常常被人忽视。但水滴石穿,当人感觉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时,再想改变它,可谓难矣。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此作了形象而准确的概括。
  习惯有好与坏之分,好习惯造就人,而坏习惯即使不毁损人,至少也会成为绊脚石。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努力保持“无日不动笔”的创作劲头,即使“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这个伴其一生的习惯使他用雄壮的音符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爱因斯坦说得更直接:“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也可以说,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其实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失败的事业和人生,则大批是坏习惯导致的恶果。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话足令听者自危:“要断送一个人,只用叫他染上一种嗜好。”可见坏习惯对人危害之大。
  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好:“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隶!”每个人都应该以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并时刻注意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1.下列对甲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论述“失去是人生的正常现象”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正确面对失去,习惯失去,这样才会避免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第①段论述的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是应该的,正常的,是一种频繁的现象。
C.第②段中作者认为失去比得到更为本质,最宝贵的生命最终也会失去,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宿命思想。
D.“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句中的“觉悟”的意思是“觉醒’。
2.下列对乙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习惯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B.第②段列举贝多芬、爱因斯坦因伴其一生的好习惯获得事业成功的事例,论证了习惯对人的影响。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则是从反面论证坏习惯对人的危害之大。
C.第③段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向人们提出了注意养成好习惯的希望。
D.文中第②段说,成功的事业和人生是好习惯延续的必然结果,失败的事业和人生是坏习惯导致的恶果,这表明人只要有好习惯,就会有事业的成功。
3.细读以上两段文章,探究下列问题。
①甲文和乙文中”习惯“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习惯的奴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①甲文中的“习惯”是“适应”的意思。乙文中的“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②“略”。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总有一种角色适合我
薛崇伟

  ①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②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这时,一头狮子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此时,一只羚羊也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
  ③话说这只狮子发现了一只羚羊,追了半天也没追上。别的动物笑话狮子,狮子说:“我跑不过是为了一顿晚餐,而羚羊跑却是为了一条命,它当然跑得快了。”
  ④是的,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奔跑,尽管有的为晚餐,有的为生命。因为目的从来是没有过失的,错误与罪恶总是出在手段上,犹如猎手只瞄准而不射击,士兵只呐喊而不冲锋。
  ⑤也许你奔跑了一生,也没有到搭彼岸;也许你奔跑了一生,也没有登上峰顶,但是抵达终点的不一定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关心奔跑的结局如何,奔跑了,就问心无愧;奔跑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⑥人生之路,无需苛求。只要你奔跑,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人的生命就会真正创新,智慧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⑦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成功者总是被善意地夸张着,好像他一生下来就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而那些曾和你我一样的凡人,却在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试图证明自己不是凡人的闹剧。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之后,凡人终于发现其实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凡人。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点,所有的一切事情的得失就似乎都算不了什么了。一次次相遇的错过,一次次逝去的优越条件,一个个失败……凡人问自己:“这难道就是凡人的悲哀吗?”凡人就是凡人,凡人只有凡心。于是凡人对自己说:“何必沮丧呢?我干吗要庸人自扰地看着别人的角色而懊丧呢?这个世界一定有一种角色是适合我的。”
  ⑧凡人渐渐发现,凡人也有成功的时候,一个善意的赞扬、一次深深的感动、一种不菲的收获……都意味着凡人的成功。“成功”这个字眼儿并不意味着像爱因斯坦那样闻名于世,像爱迪生那样造福人类……凡人终于知道所有的成功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并不一定要出人头地,只要你把握自己,好好地活着,别在烦恼中虚度光阴,你就会发现茫茫人海中,你也是不平凡的一个……
  ⑨人能奔多远?这话不是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跑多快?这事不是问双脚而是要问素质。
1、作者在文章开头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节中,“奔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⑦节中说:“凡人就是凡人,凡人只有凡心。”什么是凡人的“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第⑧节所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要和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然后完成问题。读书与思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选自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回答: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再选择其中的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在文章第③段结尾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用名言警句论述了读书时思考的作用。请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另写两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填充下面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书卡片
类别:文化教育 编号:001
题目:________ 作者:________
出处:2002年3月16日《中国教育报》
内容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题。独处与思考
石庆华

  独处,是入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入,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入来说,闲暇是入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许多入都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哪里还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着独处的滋味,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视为神经不正常。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虽然时下喜欢独处的人,被视为另类或性格有点怪异。不过,一个人既然喜欢独处,那就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仍然我行我素、矢志不改。为什么有些性格孤僻的人,甚至一些残疾人,他们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呢?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在于他们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人生在世,与人共处,可以创造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自我独处,则可以创造独属于自己,也可以奉献给社会的心灵财富。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独处之人,远离扰攘世界,浮嚣市声,躲进书斋,以书为友,皓首穷经,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尽管读几本书,寒不可衣,饥不当食,但它能净化人的灵魂,绝不会因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而苦恼。独处之人,夜阑人静之时,遥望星空,慨宇宙之浩大,叹人生之屑微,绝不会去与人争蝇头之利。独处之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酒当歌,自寻欢乐,傲视世俗。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2005年第5期《思维与智慧》)
1.作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着重阐述了“独处”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述“独处与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而是残缺的人生。
B.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
C.只要具备了独处思考的条件和能力,就是残疾人,他们也能成就正常人难以企及的业绩。
D.文章多次引用名人诗文,持论有据,主旨明确,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学识修养。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
邹扶澜

  (1)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2)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人滚开的水中,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3)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4)美国戏剧家桑顿o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12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5)答案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6)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7)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平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跨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8)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选自沈阳出版社《海盗般的孩子》2003年4月版有删改)
1.文章题目运用了比喻,“宝藏”喻指____________。
2.第(7)段有一个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连续运用李广射虎、青蛙实验、美国戏剧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如果将后两个事例调换位置可以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我们会联想到一篇课内文言文的观点,这篇课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和动物在生命遇到危险时,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
B我们要珍惜时间,挖掘自身的能量,将其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C要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能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
D每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能量和威力。
题型:山西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