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炉火(14分) 李晓东①楼房封顶了,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乔迁新居,欣喜之余,生出一丝惆怅。②是冬季,飞花碎玉烘托出年关将至的温暖和醉意,同样温暖的,是小屋里

告别炉火(14分) 李晓东①楼房封顶了,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乔迁新居,欣喜之余,生出一丝惆怅。②是冬季,飞花碎玉烘托出年关将至的温暖和醉意,同样温暖的,是小屋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告别炉火(14分) 李晓东
①楼房封顶了,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乔迁新居,欣喜之余,生出一丝惆怅。
②是冬季,飞花碎玉烘托出年关将至的温暖和醉意,同样温暖的,是小屋里悄悄燃着的炉火。火燃得正好,是那种青烟散尽后的兴旺和宁静。炉膛醉红着脸,将一腔热情辐射到小屋的角角落落。热情,却不张扬,这是炉火的性格。这种性格营造出一个祥和平静的冬季——许多年的冬季,我都是这样度过。
③有关炉火的记忆,源于对火盆的怀念。
④我出生林区。冬季,白雪皑皑,滴水成冰——那才是真正的冬季,漫长但绝不寂寞。父亲是早年的大学生,鬼怪神灵,天文史地,他似乎无所不知。在我们屏住呼吸神往于古今的时候,母亲会拿着火箸,细细地拨开火盆里的热灰,埋几颗洋芋、几粒豌豆。不多时候,小屋内就飘出烧洋芋的清香,间或有豌豆爆裂的“噗嗤”声。火盆烧的是炭,地地道道的上好木炭。细心的母亲总会把截成一拃来长的木炭横铺竖搭,在火盆中央垒起一把漂亮的火炬,燃烧的火炬,红得超凡脱俗,无比灿烂。这时,母亲便说:“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⑤父亲的古今讲完了,洋芋也烧熟了,焦黄软香、滚热烫手的一块,看着就叫人眼馋。轻轻一掰,热气腾腾送到嘴里,那种酥软蓬松,自然天成的美味,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多年以后,再尝烤箱中烘烤出的洋芋,却没了那年那月的可口舒坦。土生土长的东西,似乎天生就离不开一个“土”字。遥想当年,火盆不过是黄泥垒就,顽石砌成,所烧木炭,采自深山老林,燃烧后的灰烬,细白轻绵。而那洋芋,全赖肥土养育,天雨滋润,入口之后,自然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⑥往事如烟,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儿子已蹒跚学步。光阴改变了许多的人和事,唯一不变的,是那团悄悄燃着的炉火。
⑦倚在床头织着毛衣,一岁的儿子睡得正香,丈夫外出尚未回家,我在等他。等待是最容易让人心绪不宁的,因了这炉火的辉映,我的心情并不阴郁。我知道,丈夫正披着一肩雪花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正当年轻,年轻的岁月,会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即使是在冬夜,依然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劳碌的,却是温馨的,仅仅只是因为,暖暖的小屋燃着一团暖暖的炉火。砂锅内,鸡汤煨得正浓,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矮矮的砂锅,敦实古朴,清香四溢中,它的每一寸纹理都透着温润。不时有溢出的汤顺着锅沿流下,滴在炉盖上,发出“吱吱”的响声。烟囱中徐徐流出的青烟,飘飘悠悠迷离了夜的眼……
⑧风雪夜归人,倘若少了炉火的等待,是否还能那样从容?
⑨楼层一天天拔高,我知道,告别炉火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小屋里悄悄燃着的那团炉火即将消逝,这是我28岁人生中最后一个丰润的冬天了。从此,我将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享用一种叫做“暖气”的东西。也许,它真的能使我的冬天在东西南北风中远离窘迫。然而,我始终固执地以为,那种温暖的外衣里裹着的是冷漠和距离,矜持中拒绝你的亲近。现代文明在带给人实惠的同时,扼杀了许多温情。
⑩有炉火的地方,才有生活。炉火相伴的日子,酵香浓郁,回味悠长。
【注释】拃(zhǎ):量词,表示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
小题1:文末说“炉火相伴的日子”令作者“回味悠长”,这种“回味”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小题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炉膛醉红着脸,将一腔热情辐射到小屋的角角落落。(品味“醉红着脸”“一腔热情”的表达效果。)
                                                                         
⑵烟囱中徐徐流出的青烟,飘飘悠悠迷离了夜的眼……(此句所在的段落主要写人,为何还要写夜晚烟囱中的青烟?)
                                                                        
小题3:文中多次出现“悄悄燃着的炉火”,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4:作者乔迁新居,“欣喜之余”为何会“生出一丝惆怅”?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①少年时,围着火盆听古今,吃烤洋竽,令作者怀念;②成年后在炉火边,等待奔波在外的丈夫归来,令作者倍感温馨。(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2:①这些词语将炉膛拟人化,体现了炉火给人带来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炉火的喜爱。 
②运用“迷离夜的眼”、“流出的青烟”等词,坚持不懈(不离不弃)地等待及在炉火陪伴下等待的从容。(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3:①突出炉火热情却不张扬的特点;②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能扣住炉火特点,有分析也给分)(2分,各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4:因为作者即将告别炉火相伴的日子,留恋炉火营造的温暖祥和平静的生活;感慨现代文明在带给人实惠的同时,扼杀了许多温情。(4分,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哪些方面”,起码是两个方面以上。阅读全文,找到时间性词语“少年时”“成年后”,从这两个方面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一要指出句子主要说了什么,二要提出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在哪里,有时还要抓住关键字词分析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什么情感。要使用评价语,比如“突出”“形象生动”等。本题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和景物描写与表现人物的情感有关,结合全文从这个方面来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作品中反复多次写某一事物,其作用在结构上要从前后照应来理解,内容上可从表现人物情感,表达主题来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文中“炉火”所代表的含义,理解不再有“炉火”作者是感叹失去了什么,从今昔生活的变化来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我眼中的老龙湾》,完成下列题目。(共15分)
我眼中的老龙湾
①老龙湾,因传说有神龙潜居其间而得名。它是由成千上万个泉眼,从特殊的地下岩层结构里喷出的泉水汇成的。老龙湾的泉眼,千姿百态,恣意涌流。主泉“铸剑池”的泉水,从石罅中咕嘟嘟地冒涌,势如龙喷蛟吐,声似滚雷走鼓。“濯马泉”水深盈丈,晶明透亮,能映出晴霞的纯洁,朗月的光华,即使有指甲般大的螃蟹从石隙爬出,人们也能瞧个清晰。
②老龙湾的灵性源于汩汩喷涌的泉水。这里的水温常年都是18摄氏度,并富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使得投生在这湖中、湖畔及山下的方千生物,都能尽性而畅快地生长。浪花里有音乐的银钟,碧波下有奔驰的生灵,湖岸边有绿色的挥洒,山崖上有生命的翔舞……
这是老龙湾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③老龙湾的南岸,有一片天然淡竹林,无论身个儿、竹节和叶片,都比江南的淡竹挺拔、粗壮、肥厚了许多。它们那活生生、热辣辣的生命激情,就像“铸剑池”的水一样涌出,难以遏控。它们的每一叶片,都像用桐油刚洗过一样,不见一丝儿枯黄。那每一杆竹体,都像特大号的绿笛一样,一齐昂首高吟着生命的“解放曲”。
④老龙湾北岸矗立着若干株树身挺拔的垂柳,它们仿佛忘却了自身应有的婀娜多姿的框范,每一枝条,每一纤维,每一叶脉,都一反矜持、拘谨和彬彬有礼的常态,张扬着生的自由,活的畅快。松柏、洋槐、法桐和楸树等各种树木,在老龙湾畔的各个角落里也都放胆尽性地生长着。那高耸的法桐,作为来自浪漫之国的树种,在这泉水恒温的清凉世界里,仿佛忘却了自己的国籍,异化成山东大汉般的豪烈、刚劲。土生土长的楸树,更不示弱,它们无不高大英武,试与法桐一争高低……
⑤这里山崖上、路径边的花草,也都找到了它们惬意生存的乐土。二月的迎春、连翘,三月的紫槿、榆叶梅,五月的洋槐,六月的榴花,都以清泉孕育着的生命律动,形成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空灵与和谐。你刚织出金色的云,它又腾起紫色的雾;你才托起白色的雪,它又绽开火红的霞……它们次第灿烂着这片水湾,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泉的清韵,花的秀逸。
⑥老龙湾也是百鸟最能展现生命底气和元气的城邦。它们或戏耍于湖面,像陀螺一样打转;或抖翅于柳梢,忽忽闪动着翅羽;或停栖于枝丫,卿卿我我,无所顾忌地谈情说爱;或在竹林里大展歌喉,唱得山花入神,唱得小草大醉……一切都飘逸着力与美的风姿。
⑦老龙湾古称熏冶湖,本是寂寞天地的寂寞伴侣,自打它偶尔被人类发现之后,这里便激起了一次次感叹的狂潮。春秋末期,冶炼巨匠欧冶子,在老龙湾的主泉旁淬火铸成了一批“龙泉”宝剑,主泉便有了“铸剑池”的大名。“濯马泉”则得名于战国时无盐娘娘曾在此洗过战马。在《水经注》中对老龙湾多有生花妙笔的郦道元,少年时曾多次跟随时任青州刺史的父亲出游老龙湾。宋代范仲淹、富弼等名相硕儒,也曾常常陶醉于这里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此后老龙湾逐渐成为历代名士弃官归隐的私家园林,作为他们回归自然、纵情山水的心灵栖息地。现在,作为山东省的风景名胜区,老龙湾已经自然地成为人们怡情养性的好去处。
⑧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历史的风尘仍然美丽的老龙湾,仿佛在向我诠释着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这里,一切生命都在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里,无不以最本色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生命的最高境界。
(取材于李存葆的同名散文)
小题1:根据第③-⑥段内容,概括老龙湾自然景物所展现的主要特点以及带给人的感受,补全
下列表格。(4分)
自然景物
主要特点
给人的感受
淡竹林

富有活生生、热辣辣的生命激情
垂柳等树木
挺拔、高耸、高大英武

花草

形成不可名状的空灵与和谐
百鸟
情态各异、自由自在

小题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⑧段中写道“一切生命都在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里,无不以最本色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生命的最高境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0个字)(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偷 秋  李雪峰
①农历八月的月亮将圆时,大地已经熟透了,风变得浓稠了,庄稼的腥香和村庄中桂树的浓香混合着弥漫着,似乎村庄就像一只烤熟得飘溢着野香的玉米棒。八月十五夜里,夜空澄明,圆圆的玉盘似的月亮还未从村庄东边的山岗上升起时,村庄里许多人家的晚饭已经摆上了,一盘月饼,几个烤熟的玉米棒,一盘花生,三五碟又香又辣的菜肴,一坛新开封的稠米酒或玉米烧,一家人坐在庭院里的树下,边笑声盈盈地说话,边滋滋溜溜地咂酒。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但一般人家是不多喝的,酒至微醺,月上中天时,大家还要披着夜色去偷秋呢。
月亮挂到中天了,银银的月辉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刷过去,橙黄的田野一下子笼上了一层乳色。庄里的人便三三两两出庄了,有的来到河边的果园里,蹑手蹑脚钻到树下摘几个苹果、秋梨,看果园的老头坐在庵棚里瞅得一清二楚,可他绝不会喊一声,任乡亲们偷几个尝鲜去。也有更放肆的,知道守果园的坐在窝棚里,却要对着窝棚喊:“偷秋了!”看园的老头佯装没听见,任他们“偷”,任他们坐在果树下嚓嚓嚓嚓香甜地吃去。当然,果园里的老头也是要去偷一把的,去邻地里扯几秧颗粒已经饱满的花生,去旁边的玉米地里偷掰来一个玉米棒,或者坐在庵前的月色里偷偷想一些遥远的往事儿。
③这个夜晚,许多人到中年的人也往往夫妇俩肩并肩或一前一后潜入月色中去,他们的婚姻大多靠的是媒婆之言,年轻时很少这样浪漫过,很少在月色下这样悠闲地肩并肩甚至手携手逛荡过、沉醉过。但他们今晚是出来偷秋的,在庄稼地里转悠了半夜;总不能空着两手回去吧,于是他们掰了别人的一个玉米棒,或者扯了一棵别人菜地里的葱就回家了。
④这个夜晚,最不知疲倦的是村庄里的孩子们,瓜果、花生、几盘向日葵,甚至一根秋黄瓜,往日里他们渴望的东西,今天夜里他们东钻西潜全“偷”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堆放在他们自己的床头,他们拥着这些东西终于甜甜地睡熟了。
⑤庄子里常常有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例如庄东头的靳四爷早看上了刘老六家的一个金黄色牛腿大南瓜,偷秋时偷回来了,第二天一看,不是金黄色的那个,而是另一个嫩嫩的绿皮牛腿瓜,他空欢喜了一场。还有庄中央白金贵的楞小子白坤子,趁偷秋跑到邻庄去和姑娘幽会,恰被出庄偷秋的姑娘父亲撞上了,限令他几天后央媒去攀亲。在我们米家庄最笑人的偷秋趣事儿是,庄甫陈贵老头眼老昏花去偷秋,竟偷到自家的菜地里,把家里人留在地里留做瓜种用的几根老黄瓜给偷回来了。
⑥ 庄里偷秋都只是象征性顺手牵羊那么一点点,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明年后年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但偷秋是例外,他们是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是渴望从劳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朴素的温馨和情趣。
⑦在村庄的中秋之夜,皎洁如霜的月色下,一群群的村庄人悄悄穿行在田塍和玉米林之间,他们或许只偷到了玉米林中的一个玉米棒,只偷到了稻田里一枚沉甸甸的稻穗,但他们却从岁月中偷到了他们梦想的秋天,从忙碌的劳作中偷到了一片悠闲的月色。
⑧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
注:“偷秋”是岳西的一种传统民俗。
小题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极力状写秋天的景象和庄户人晚饭的场面?(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画线句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①也有些喜欢热闹的人,他们呼朋引伴,聚三五个知己,或唤来七八个亲戚,在月光下摆开宴席,高声划拳猜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惹得庄里的狗都踩着月色溜过来赶热闹。
②月亮挂到中天了,银银的月辉漫过山腰和山脚,几缕沁凉的风刷过去,橙黄的田野一下子笼上了一层乳色。
小题3:文章第⑤段插叙庄子里常常有的许多偷秋的轶闻趣事儿,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而我们又从岁月中偷到了一点什么呢?”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句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没有一种名字叫做“卑微”》,完成下面题目。(16分)
没有一种名字叫做“卑微”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想让父亲去帮忙照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父亲欣然答应了。
②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周末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猪渐渐长大,家里的饲料早已吃光,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忧心忡忡。
③一次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用来喂猪不是挺好吗。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④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裤子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⑤我是一个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最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⑥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⑦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消失了。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良久,他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馒头,我默默读书。我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发呆。
⑧那年冬天,班里要开家长会。我的心一下凉了,我不敢想象别人知道那拾馒头的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⑨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家长会开始了,欢笑声不断,我的心却冰凉得厉害。
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
11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啊!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教室里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12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莱倒进父亲的铁桶里。隔年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13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小题1:面对到学校捡拾剩饭的父亲,“我”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将这一过程补充完整。(3分)

窃喜

 
  
小题2:第⑩和11段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有叹词“啊”,试说说两个 “啊”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3:第11段“我”鼓起勇气,将窗外的父亲拉进了教室。如果你当时是“父亲”会怎么想?请结合上下文,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小题4:文章中“我”的成长历程,是否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少于80字)(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②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③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④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⑤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⑥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⑦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⑧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⑨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⑩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11)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12)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小题1:揣摩第一段的划线句,分析为什么“我”的心里一阵“温热和酸楚”?(4分)
小题2:根据前三段文字,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3:品味第⑦段中的划线句,“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和“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这两种说法矛盾吗?如何理解?(3分)
小题4:文章第(11)段中写道:“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背景  朱以撒
①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②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地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的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_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乌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③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
④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如今,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了。
⑤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 
小题1:文章第二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斑鸠”、“鹞子”及更多的野鸟,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一句中“细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细节能使山村背景“生动”起来?(4分)
小题3:第③段“在田野里想念田野”一句中,两个“田野”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
小题4:文章具体写了哪些背景?作者通过这些背景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