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家里养着月亮姜仲华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家里养着月亮姜仲华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家里养着月亮
姜仲华
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
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
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
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
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
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 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
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
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
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
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⑾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⑿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过程。(3分)
            →                →鱼缸养月亮→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 水面上浮着一枚小小的流金的月儿,酥酥地颤动。
② 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呢!
小题3:文中除了写“我”的思想变化外,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女儿的言行?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联系全文,你从作者的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4分)
答案

小题1:停电见月亮    全家赏月亮     静夜悟月亮
小题2:(1)通过“流金”“酥酥”“颤动”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月儿的娇美可爱。(2)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养”“逗”等词语,生动地写了女儿眼中月亮的顽皮可爱,同时也表现了女儿单纯的稚趣。
小题3:女儿先是发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进而又看到鱼缸中的月亮更有乐趣,文章将女儿的童心和对自然的欣赏能力与“我”作对比,表达了成人更应去体会感悟大自然的美,做自然的主人的思想。
小题4:①我们面对平凡而紧张的生活,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掘它的美。②留心观察生
活,你会有很多美好的发现。③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应多一分悠闲的情怀。(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此部分,提取出与题目要求一致的答案。根据文章的1-4节、5-7节、12小节三个部分来完成情节发展过程的梳理概括。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划,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小题2:试题分析:赏析句子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①句中词语非常生动、形象,可抓住“流金”“酥酥”“颤动”等词语进行赏析;②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可扣住“养”“逗”等词语,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句式、手法、内容、情感 理解体验等,其中有修辞的句子要首先选择修辞。做到内容充实准确,语言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文章材料的取舍与详略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本题的文题是《家里养着月亮》,从文章内容来看“家里养着月亮”这句话出自“女儿”的口中;从文章的行文思路上看:女儿先是发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进而又看到鱼缸中的月亮更有乐趣,并引起“我”的深思:选文第9小节。并从中悟出:成人更应去体会感悟大自然的美,做自然的主人的思想。
点评: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原文内容,从文中找到出处和根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揣摩内在的原因及情感 。
小题4:试题分析:本意是一道开放题。感悟围绕“孩子能够发现月亮”而“成年人不能发现月亮”这一点来谈即可。小女儿有一颗纯真自然的童心,所以她能发现自然的本真。而“我”心中装满了世俗的杂事、生活的负累,麻木地忽略了世界之美,我们要抛开世俗的杂事、生活的负累,永葆一颗纯真自然的童心,才能发现生活的美。
点评: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但设计的答案要有理解有感悟,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要求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举一反三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段,回答小题。(9分)
不必说碧绿的的菜畦,光滑的的石井栏,高大的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小题1:文中划线句能否将“紫红的桑葚”与“碧绿的菜畦”对调,为什么?(2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色,也回忆了童年时一些有趣的活动。请仿照示例概括活动的内容。(3分)
翻断砖;             ;                                
小题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语言简洁,却很有表现力,请选择角度进行赏析。(2分)
小题4:谁不曾有过童年,谁不曾有过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趣。请举出一则童年趣事与大家分享。(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①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②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③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④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抚摸着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注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着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路的尽头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请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  ) 一时(   ) 波光粼(  )  (   )下
小题2:请给文中①——④处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   )
A.取决  高大  强壮  决定B.决定  强壮  高大  取决
C.取决  强壮  高大  决定D.决定  高大  强壮  取决
小题3:第二段,对“我”主要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  动作B.心理  语言C.环境  动作D.景物 心理
小题4:一家人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是什么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小题5:“我”与“妻子”的动作都是“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但含义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小题6:你怎样理解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所包含的意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母亲米 父亲豆
①【甲】面对突然归来的我,瘫坐在破旧沙发上打瞌睡的父亲目光里充满了惊喜、疑惑,翕动了良久的嘴唇终于发出声来:“你怎有时间回家?还未吃饭吧?我这就给你盛饭去!”父亲说着挣扎起不久前跌伤的腿……隐痛,连忙安抚父亲坐下。
②和父亲唠了会儿家常,他听明白我这次回家纯粹是外出办事途经老家,才暂时看望他们一下。顿时父亲局促不安起来,焦急地说:“***还在地里喷洒农药呢,我这就叫她回来,好为你准备些东西带进城!”我想阻止父亲,而他执意地来到屋后,对着田地,扯开嗓门,喊着母亲的名字……
③母亲一到家,也未顾得上换下喷洒农药的雨衣,便一边欢愉着,一边埋怨我:“回家,怎不事先通知我们一声?”或许在父亲眼中,我的时间比谁都金贵,他抱怨起母亲的唠叨,且急促地吩咐起母亲,动作麻利些!母亲不甘示弱,手中不停的同时,口不饶父亲:“死老头子,你只知道朝我吼,给儿子带东西进城,我前一段时间就让你准备好……”一看父母为我进城所带的东西而拌嘴,我止不住轻声地对他们说:“这次,我什么都不带,司机还在路边等着我呢!”“这次回来,你有车呀?”母亲惊讶,父亲自豪!
④“有车更要带些东西进城,省得我们往城里送!”于是他们忙着查自家的米缸,可缸里的米所剩无几。母亲一下子慌了!现去碾米,我肯定没时间等。母亲一脸难色,脸上的皱纹片刻变得更加密集。随着父亲的一声:“孩子妈,先跟左邻右舍借些米,隔天我们碾米还人家,问题不就解决了。”【乙】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一朵怒放的菊花
⑤三袋大米借回来,母亲一边抱怨邻家的米不够齐整,一边搬出筛子,开始筛起米来。父亲抖抖索索盛米装袋,怯生生的对母亲说:“孩子妈,这近300斤的大米,怎样才能运到路边,你们娘儿俩扛米去路边,肯定不行!”母亲没有理睬父亲的担忧。反而把筛子旋转得更快……
⑥不一会儿,屋后的小河边传来了母亲的喊声,原来母亲要撑舟为我送米。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
⑦我要撑篙,母亲不让,说怕我弄湿了衣服。端坐舟前的我,仰视着撑舟的母亲,扎篙,在扎篙……渐渐,我的双眼一片模糊。而母亲沿河撑篙,遇有在河岸上干活的农人,便自豪的亮开嗓门:“我给三儿子运米,他有小车在路边等呢!”母亲一会儿看看船头,一会儿照应一下那三袋米,接着把自己欢快的歌声洒满了河道。
⑧我和母亲把三袋米抬上岸,父亲不知何时也出现在小车旁,他额头冒汗,喘着粗气,显然是急赶来的。我止不住埋怨起来:“爸,你怎么不在家歇着,看你的伤腿还没好呢!”
⑨上车,我摇下车窗,朝默默注视小车的父母作别。司机劝我别再回首,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天下都是可怜父母心!他说,你父亲瘸着腿赶过来,就是为你送来一小袋新摘的青豆。他还给我玩笑着说,你母亲为你撑船送米,他也要为你带点什么,于是想到早上新剥的一小袋新青豆粒……
⑩我颤抖着双手,打开副驾驶台上的一只方便袋,袋中呈现的是一粒粒青翠浑圆的青豆……刹那间,我当着司机的面,号陶大哭得像个孩子!
(作者胥加山 摘自《中国改革报》)
小题1:本文以“母亲米父亲豆”为题,有哪些作用?
小题2:第⑥段处写到“父亲笑了,而我的眼眶却装满了眼泪……”,父亲为什么笑?“我”为什么“眼眶却装满了眼泪”?
小题3:请你从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小题4:第⑦段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心空的云朵
(1)书市开幕那天,我应出版社的邀请,去签售自己的新书。
(2)天气很炎热,读者很热情。不少人围上来,举着刚买的书,要我在扉页上写上他们自己的名字,再写上一两句勉励的话。我便一律照办了,谁会愿意为此而得罪喜欢自己的读者呢?
(3)“给我写4个字就可以了——抬头看云。”我不禁惊讶地望向他,见是一个斜挎了背包戴墨镜的中年男子。我笑了,说:“谢谢您记得这个题目!”他也笑了,轻声说:“资深读者了嘛!再说了,好文章,会在你脑子里安家,想忘都忘不掉。”虽说这不过是些廉价的恭维话,可我听了,依然感觉很是受用
(4)有几个学生模样的读者要求我和他们合影,便欢快地答应了。走到阳光地带,被一群阳光少年簇拥着摆各种姿势,顿然觉得时光倒流,恍若回到了不识愁滋味的学生时代。我想:今天的签售活动应该会一直沉浸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吧?然而——
(5)照完了相,我要回到自己的摊位前,抬眼一扫,发现那个“资深读者”正远远地朝我们这边张望。见我看他,也不回避我的目光,冲我挥了一下手,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6)时间临近中午了,书市上的人不像先前那么稠密了。无意中一抬眼,居然又看到了那个“资深读者”——墨镜后面的眼睛,依然在朝向我这边张望!
(7)这下我有些慌神儿。偷眼看看旁边的摊位,妄图找到更加吸引那人目光的目标。但是,没有。我不由惴惴地想,这个人,究竟想做什么?难道他和那些阳光少年一样,想和我拍一张合影做永久纪念?如果真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开口对我讲哦!只要他开口讲,我是绝对不会拒绝的。或者,他并不想拍照,只是因为喜欢我的文章,所以一定要傻傻地暗自“陪”我签完最后一本书?或者都不是,仅仅是因为他是个有故事的人,所以,他要对我讲讲有关他的故事,让我这个善于写作的人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在这个故事面前唏嘘叹惋……种种猜测困扰着我,使我不禁惶惶然了。而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资深读者”匆匆走了过来。
(8)他低着头站在我面前,手足无措,像个犯了错误等着领受训诫的小学生。我也跟着尴尬起来,结结巴巴地问:“逛了这么……这么久啊?淘到好书没有?”他快速地看我一眼,拍拍他斜挎的背包说:“还真淘到了一些好书。——我挺喜欢逛书市的。”
(9)沉默。
(10)突然,他似乎下定了决心,从背包里掏出一本书,背书般飞快地说道:“张老师,这是我写的一本书,我也写散文,写了好多年了,但是没有哪家出版社愿意给我出书,我就买了个书号,自费出了这本书。——我要把这本书送给你,早就为你签好名了;可是刚才人太多了,还有好多是我的工友,我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现在好了,他们都走了,我把这本书送给你吧!”他讲完这番话,长长出了一口气。
(11)我也跟着出了一口气。
(12)打开那本书,看到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怀一念慈心,饮牡丹花水。”下面一行小字注明是借我两篇文章的题目转赠于我;而落款处的那个笔名,让我陡然想到与之紧紧连在一起的那些不媚俗、不讨巧的典雅文字。甚至没来得及握别,他就匆匆转身走掉了。看着他的背影,我心里又酸又暖。好想告诉这个内心羞涩、酷爱文学的男子,是他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浅薄,也让我生出了掸掉心中浮尘的勇气,更让我懂得了——抬头看云的人,心空的云朵,有时比天空的云朵更富丽,更动人……
(作者 张丽钧 选文有改动)
小题1:作者为什么以“心空的云朵”为题?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资深读者:                                             
②受用:                                                 
小题3:仔细品读文中画曲线的两个句子,思考:他们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任选一题。
①我想:今天的签售活动应该会一直沉浸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吧?
②他低着头站在我面前,手足无措,像个犯了错误等着领受训诫的小学生。
小题4:文中画直线的两处“长长出了一口气”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小题5:读了本文,你能从索要的赠语“抬头看云”以及他给“我”的赠语“怀一念慈心,饮牡丹花水”,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回答小题。(20分)
不卖   范春歌
⑴我有个朋友是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
⑵看了他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很是羡慕。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⑶那天朋友到家来小坐,进门直摇头,以为他淘宝看走了眼,一问,讲了这么件事
⑷路上,他遇到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站在天桥下问路,朋友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但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很详细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
⑸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对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
⑹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⑺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八十多啦。他摸摸虎头鞋说,二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鞋子他太姥姥做的。
⑻他将虎头鞋拎到手里看了又看:五十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
⑼他着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几张钞票:好,不说了,100!
⑽年轻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120!。
⑾朋友给我们讲到这里,因为激动,脸都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上好的皮鞋。
⑿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真不知怎么谢你!
⒀这下我的朋友愣住了。套句俗话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夫妇俩将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120块,一分不会少。
⒁夫妇俩说,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不卖。
⒂朋友劝道,你们告诉老人,一双虎头鞋在城里卖了这么多钱,老人家不知会多高兴呢!
⒃对方笑了,女人说:太姥姥知道别人这么喜欢她做的鞋,要掏这么多的钱买,就很高兴了。你拿去给孩子穿,我们捎信让太姥姥再做,方便。
⒄听到这里,我和先生站起来,都想看看这双虎头鞋。
⒅朋友摊开双手:我没有拿,把虎头鞋给他们放进了塑料袋,说,你们告诉太姥姥,她的鞋漂亮极了,有个路人出了很大的价钱,你们都没卖。她老人家一定更高兴。
⒆后来呢?我问。
⒇朋友说,后来我把这一家三口送到了车站,就告别了。他还说,这年头见多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的事儿,今遇到一个例外。难得
(选自《读者文摘》2013年第3期)
小题1:文章标题为“不卖”,意为“年轻夫妇不卖太姥姥为孩子做的那双鞋”。请阅读全文后梳理两条年轻夫妇不卖鞋的原因。(4分)
原因一:                                                                      
原因二:                                                                      
小题2:第⑶段中说,“一问,讲了这么件事”,朋友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2)他还说,这年头见多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的事儿,今遇到一个例外。难得。
小题4:文中“我”的那个“朋友”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小题5:小说第⑺—⑽段中写朋友买这双虎头鞋从“20元”不断加到“120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