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14分)丰收岭绿岛梁衡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

现代文阅读。(14分)丰收岭绿岛梁衡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14分)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仲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小题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划线词语的作用。(3分)
小题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4分)
小题4: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3分)
答案

小题1:(3分)用三个表否定的词语强调沙漠的荒凉(2分),为下文描写丰收岭的绿色做铺垫(1分)。
小题1:(4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沙枣等植物抗击风沙的姿态(1分);气势磅礴地表现了绿色植物蓬勃顽强的生命力(2分),也给了作者勇气与鼓舞(1分)。
小题1:(4分)表现了作者对治沙成果由衷的自豪和兴奋(2分),也赞美了治沙站同志的辛勤劳作和科学精神(2分)。
小题1:(3分)丰收岭的绿的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1分),是由充满生命力的人和植物共同创造的奇迹(1分),歌颂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1分)。
解析

小题1:考查三个划线的否定词,主要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小题1:常规考点,答案较为明显。
小题1:常规考点,答案较为明显。
小题1:回答时要审清题目,其实是对第六段的一个理解,尤其是对“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战胜拖拉,无忧工作
1你是不是每天想着要做某件事情,但是一直没有开始?你是不是经常责备自己是一个懒人,往往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一拖再拖?你是不是经常觉得生活就像一连串不可能尽到的义务,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在等着你?
2 当你担心“如果做不好我就完蛋了”,就相当于把一块木板架在两栋高楼之间,你要从上面走过去,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死,当然你自然的反应就是站在一端犹豫不决,迟迟开始不了。但是如果木板底下有一张网可以接住你的话,摔下去也就是掉在网里面,你是不是感觉会轻松一点?
3那么,到哪里去寻找那张网呢?你需要打破“自我价值=业绩表现”的等式,向自己保证“事情的失败并不代表人的失败,无论发生什么,我还是我,我的自我价值仍然存在”,说白了就是允许自己失败。还有给自己的计划设立替代方案,那样也不会让你产生一旦出问题就死定了的感觉。这个战胜拖拉的工具叫做“安全网”。
4 除了害怕失败,拖拉也可能在帮助我们表达一种不良的情绪。如果某件事情你其实不喜欢做,但是被逼无奈要去做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拖拉的行为。拖拉者面对任务的时候,内心的自我对话常常是“我不得不做”,“我早就应该”,“我也不想做但是没有办法”,“他们逼着我做”等,这些自我对话传递出的信息就是“我是这个世界的受害者”或者“我是被迫的,我没有选择余地”。这些信息只会让人们产生负重、受害和失败感,而没有告诉人们如何从这种不喜欢的境地转到自己喜欢的境地,对事情的结果没有任何好处。
5这个时候,如果改变策略,对自己说:“是的,现在很糟糕,然后呢,我能做点什么呢?”这个时候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立即采取微小的纠正步骤上来了。这也就是战胜拖拉的工具二——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取代消极的自我对话。当然,你还可以用“我什么时候开始”取代“我必须完成”,用“我可以走出一小步”取代“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用“我没有时间玩”取代“我可以安排时间玩”,用“我选择今天下午3点开始”来取代“任务太多,我肯定做不完”。
6 拖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一旦开始某个项目,似乎要花很多时间,工作就会将你的生活埋没,你就没有喘息和休息的机会了。比如写一本书,准备一个冗长的材料,那将是多么沉重的事情,所以人们总是不愿意开始某个看上去距离完成还遥遥无期的工作。
7 这个时候“逆向日程表”就可以帮你了。所谓逆向日程表就是列出一个日程表,看看最终要完成哪些任务,从最终的日期一直安排到当前。重要的是,表格里面必须首先保证有休息时间的安排。当你面对已经安排好的休息时间表的时候,会不会产生“我有自由的时间了,那我现在可以放心工作了”的想法?其实很多工作并没有我们之前想的那么沉重,只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工作,依然有很多时间可以痛快地玩。
8当然,克服拖拉还有很多其他有用的工具,比如当杂念出现的时候,利用两分钟的放松练习和专注力练习,迅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快速进入到良好的工作状态。再比如“坚持不懈地开始”,从小处着手,并且每个小目标完成之后就停下来休息一下,或者以半个小时为时间单位先开始,无论做得如何,先让自己坚持工作30分钟,往往事情一旦开始了,你也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
9试试看吧,借助这些工具和努力,你或许可以改掉做事拖拉的毛病,并且发现自己是一个天生有动力、高效的人。
小题1:“到哪里去寻找那张网呢?”这里的“网”是什么意思?(2分)
小题2:全文介绍了多种克服拖拉习惯的好方法,试简要概括这几种方法(也可用原文概括)(3分)
小题3:“重要的是,表格里面必须首先保证有休息时间的安排。”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么做的原因。(2分)
小题4:文章写得亲切、动人、浅显。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谈谈取得这样效果的原因。(3分)
小题5: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本文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什么帮助?(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你是我的眼
(1)小群是个苦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母亲生小群时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小群懂事后便知道自己没有了像别的孩子享受五彩缤纷世界的福气,但是,小群也非常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小群有一个细心的父亲,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
(2)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后来,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玩,父亲竟然教会了小群游泳。
(3)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
(4)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是一个黑暗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能把人晒暖和。
(5)“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
(6)“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
(7)小群困惑了起来。
(8)父亲再作耐心的解释:“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
(9)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逐渐有所领悟。
(10)虽然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颜色等等。但小群却对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11)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不再陌生,反而美丽迷人,小群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不用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
(12)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一个红色米老鼠书包,当父亲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很无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便哭了起来。
(13)父亲听了,半天没吱声,过了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我买书包时说只剩下这个米老鼠书包,所以绿的我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了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14)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按摩与心理咨询,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15)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
(16)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奋斗和追求,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吸取了力量和勇气……”
(17)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诉说着贮满心胸的情愫。
小题1:阅读全文,第(11)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______,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第(1)段中说“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其中“眼睛”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3)段里 “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的“眼睛”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文章最后点明父亲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既出乎人意料,又符合情理。其实,文中已有两处预设了伏笔,作了暗示,请你用自己的话作概括。(每处15字以内。4分)
小题4: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父亲为小群重安“眼睛”。
B.文章行文详略得当,“买书包”、“开追悼会”是详写,其余都是略写。
C.题目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D.(16)段的悼词中透露出“父亲”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从而大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共4分)
秘   诀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一片树林子里玩捉迷藏,遇到过这样一位让我不能忘记的放羊老人。
那是一片茂密的林子,树冠大而枝柯繁盛,常常一个人藏起来,别人半天也不容易找到。那天,一个小伙伴藏起来,我们正要去找,放羊老人一把拉住我们,告诉我们一个在树林里玩捉迷藏的秘诀。
他说,别人藏起来以后,不要急着去找,先爬到一棵高树上看看,哪里有鸟扑棱棱飞起,那人就一定藏到那里去了。同样,藏起来的,要注意地上的动静,如果哪个方向虫鸣一下子停止了,那就意味着找的人已经从那个方向来了,你该想着换个地方……
我突然发现,以前那么多次的捉迷藏都是瞎玩,而那一刻,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后多少年,我都让自己的人生触类旁通,因为老人简单的话语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辽宁青年》作者马德)
小题1:结合语境,在文章的结尾句填一句恰当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分)
小题2:“而那一刻,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请结合文段说说“醍醐灌顶的感觉”是什么感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静流》,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静  流
①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②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④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⑤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⑦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⑨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⑩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⑿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⒀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⒁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⒂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⒃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小题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品味⒀段划线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
(1)拍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挺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3分)
小题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小题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
藏书忧(节选)
近年来我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的时候都引来许多围观的人。家具没有什么好看的,就看那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搬前几星期就得请几位学生帮忙,把架子上的书按次序拿下来,扎成一捆捆的。这是个劳累活,有两位学生手上还磨出了水泡。搬的时候采用流水作业,一排人站在楼梯上,一捆捆传递下去。书不像西瓜,可以甩着来,一捆书太重,甩接几次就没有手劲了。摔破一个西瓜不要紧,摔坏了书却叫人心疼。因此,这支小心翼翼的传送队伍确实是很有趣的,难怪人们要围观。
我当然称不上什么藏书家。好书自然也有不少,却没有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和善本。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痤之间。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一位外国旅游公司的经理来到我的书房,睁大眼睛慢慢地巡视一遍,然后又站在中间凝思良久,终于诚恳地对我说,“真的,我也想搞学问了。”我以为他是说着玩玩的,后来另一位朋友告诉我,这位经理现在果真热心于跑书店,已张罗起了一个很像样子的书房。我想,他也算是一位阅尽世间美景的人了,何以我简陋书房中的杂乱景况,竟能对他产生如此大的冲撞?答案也许是,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正与这个心理单间相对应。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我的家一度在这个城市的东北部,一度在喧闹的市中心,现在则搬到了西南郊。屋外的情景时时变换,而我则依然故我,因为有这些书的围绕。有时,窗外朔风呼啸,暴雨如注,我便拉上窗帘,坐拥书城,享受人生的大安详。是的,有时我确实想到了古代的隐士和老僧,在石窟和禅房中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
然而我终究不是隐士和老僧,来访的友人每天络绎不绝。友人中多的是放达之士,一进书房便爬上蹲下,随意翻阅。有的友人一进门就宣布,不是来看我,而是来看书的,要我别理他们,照样工作。这种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就像自己的财富受到了人们的鉴赏。但是,担忧也隐隐在心头升起,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没有学别人,在书房里贴上“恕不借书”的布告。这种防范密守,与我的人生态度相悖。我也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这种心情,大概一切藏书的学人都能体谅。
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
其一,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
自己的书,总或多或少有内容上的潜在记忆。写文章时想起某条资料需要引证,会不由自主地站起走向某个书架,把手伸到第几层。然而那本书却不在,这下就慌了手脚,前后左右翻了个遍,直闹得脸红心跳、汗流浃背。文章一旦阻断,远比其他事情的暂停麻烦,因为文思的梳理、文气的酝酿,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甚至稍纵即逝,以后再也连贯不上。有的文章非常紧迫,很可能因几条资料的失落,耽误了刊物的发稿,打乱了出版社的计划。于是只好定下心来,细细回想是谁借走了这几本书。想出来也没有用,因为这种事大多发生在深夜。
借书的朋友有时也很周到,经过反复掂量,拿走几本我“也许用不到”的书。其实文章一旦展开,谁知道用到用不到呢。有时我只好暗自祈祷:但愿最近真的用不到。即如我写这篇文章,几次想起周作人几本文集中有几条关于藏书的材料,可惜这几本文集不知被谁借去了,刚才还找得心急火燎。
其二,怕归还时书籍被弄“熟”弄脏。
这虽是外在形态的问题,对藏书的人来说却显得相当重要。藏书藏到一定地步,就会对书的整体形式重视起来,不仅封面设计,有时连墨色纸质也会斤斤计较。捧着一本挺展洁净的书,自己的心情也立即变得舒朗。读这样的书,就像与一位头面干净、衣衫整齐的朋友对话,整个气氛回荡着雅洁和高尚。但是,借去还来的书,常常变成卷角弯脊,一派衰相。有时看上去还算干净,却没有了原先的那份挺拔,拿在手上软绵绵、熟沓沓,像被抽去了筋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书店里还有这本书卖,我准会再去买一本,把“熟”了的那本随手送掉。
或问:“你不是也购置远年旧书吗,旧书还讲究得了什么挺拔?”我的回答是: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旧得合乎章法。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剥,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
其三,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我有好些书,多年不见归还,也忘了是谁借的,肯定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坚信借书的朋友不想故意吞没,而是借去后看看放放,或几度转借,连他们也完全遗忘。3年前我去一位朋友家,见他书架上一套《阅微草堂笔记》十分眼熟,取下一看,正是我的书,忘了是什么时候被他借去的。朋友见我看得入神,爽朗地说:“你要看就借去吧,我没什么用。”这位朋友是位极其豁达大方的人,平生绝无占他人便宜的嫌疑,他显然是忘了。那天在场友人不少,包括他的妻子儿女,我怕他尴尬,就笑了一下,把书放回书架。那是一个20年代印的版本,没有大大的价值,我已有了新出的版本,就算默默地送给这位朋友了吧。好在他不在文化界工作,不会看到我的这篇文章。
但是,有些失落不归的书是无法补购的了。有人说,身外之物,何必顶真?这些书曾经参加了我的精神构建,失落了它们,我精神领域的一些角落就失去了参证。既有约约绰绰的印象,又空虚飘浮得无可凭依,让人好不烦闷。不是个中人很难知道:失书和丢钱完全是两回事。
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
(文/余秋雨,有删改。)
小题1:文章结尾处作者写道:“藏书者就这样自得其乐,又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通读选文,他“自得其乐”是因为                       ,他的“担惊受怕”则是因为                         。(4分)
小题2:仔细品读下面语句,结合划线词的含义,说说这句话传达出“他”怎样的心境。(4分)
他突然闻到了由人类的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
小题3:文章的标题为“藏书忧”,重点应该是写“忧”,为什么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写“乐”?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失书和丢钱完全是两回事”?综观全文,说说其中的缘由。他的“藏书忧”让人们领悟到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怎样对待借来的书?(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