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①有一年夏天,一次意外的事故,我被溅起的铁水烫伤了左眼,住进哈尔滨市医大二院。那天换药时,我疼得大声喊叫。有人轻轻敲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①有一年夏天,一次意外的事故,我被溅起的铁水烫伤了左眼,住进哈尔滨市医大二院。那天换药时,我疼得大声喊叫。有人轻轻敲门,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①有一年夏天,一次意外的事故,我被溅起的铁水烫伤了左眼,住进哈尔滨市医大二院。那天换药时,我疼得大声喊叫。有人轻轻敲门,从门缝中挤进一张女孩幼稚的脸,眼睫毛长长的,微微向上翘。那双眼睛与众不同,是蓝色的,像透明的海水。
  ②“你很疼吗?”女孩问。我点点头,女孩转身跑走了,一会儿抱了架手风琴回来,她拉琴时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温柔的琴声如水荡漾,让人不敢相信是十三四岁女孩拉的。拉完琴,她告诉我她叫柳卡雅,是妈妈捷涅夫卡雅和爸爸柳大连名字的组合,其实那双蓝眼睛已经告诉了我。忽然卡雅闭住双眼,靠在墙壁上。我问怎么了,她说头疼,眼睛胀胀的,看不清东西。后来我才知道她脑子里长了个瘤。
  ③那夜我睡不好了,那双好像清晨时分的松花江水,水底能映出晴朗夏空的蓝眼睛常在头脑里闪过,我想起了一首法国歌曲《蔚蓝色的眼睛》,歌词早已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曲调。第二天我把曲子告诉卡雅,她很快会拉了。
  ④我的左眼终于化脓了,不得不直接注射青霉素,几个护士都按不住我,卡雅跑来了,又拉起了《蔚蓝色的眼睛》,于是我像根木头似的躺在那一动不动。还有一次针打在血管上,弄我满脸是血,卡雅一点点地为我擦,眼圈红红的,我告诉她这回真不疼了,她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⑤卡雅脑里的瘤越长越大,而且刚好长在两个眼球的后面。终于她的右眼失明了,接着是左眼,一对眼球渐渐地被顶出眼眶外,像核桃似地挂在脸上。我不想哭,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流进嘴里苦涩涩的
  ⑥卡雅手术那天,我采来一束鲜花,久久地守候在手术室外。卡雅被推出来了。双眼蒙着纱布,我把那束花放在她身边,她说好香好香,可我心里好苦好苦。
  ⑦有一天卡雅的同学来了,带来了她新学期的课本,他们说今天是卡雅的生日。这消息被大家知道了,礼物摆满了桌子,其中许多是医务人员送的。我送给卡雅一个新书包,又默默地为她包好书皮,其实这些她都用不上了。那天卡雅真开心,同学们把她打扮得像公主一样,卡雅戴着墨镜,透过镜片,我仿佛又看见了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⑧不久我出院了,卡雅扶着墙壁来找我,她穿着红裙子和红皮鞋,还抱着那架手风琴,她答应过要用琴声为我送行,已经走出很远了,还能听到那曲《蔚蓝色的眼睛》。
1.第①段中“那双眼睛与众不同”中的“与众不同”是指什么?从文中找出与“像透明的海水”照应的比喻句写在下面。这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她拉琴时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句中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表现了小女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写道:“那夜我睡不好了”,“我睡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卡雅跑来了,又拉起了《蔚蓝色的眼睛》,于是我像根木头似的躺在那一动不动”,句中的“又”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我像根木头似的躺在那一动不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我不想哭,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流进嘴里苦涩涩的。”“我不想哭”是因为什么?“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是因为什么?“流进嘴里苦涩涩的”又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写出“那双美丽的蓝眼睛”中的“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双眼睛是蓝色的;像透明的海水,好像清晨时分的松花江水,水底能映出晴朗夏空;形象地写出了卡雅的纯洁、心地善良。
2.是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小女孩善解人意。
3.得知卡雅脑子里长了个瘤。
4.上文写我换药时,卡雅曾跑来为我拉琴,从精神上减轻我的疼痛;我被卡雅善解人意、坚强、乐观的精神所感动。
5.心中想应该坚强;卡雅脑里的瘤越长越大;①泪水味道苦涩,②内心痛苦。
6.①眼睛长得美;②卡雅心灵美。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难忘的一课》完成问题。
  (1)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一屋的跺脚声。
  (2)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地望着他。
  (3)“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4)几十双眼睛在问。
  (5)“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6)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7)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8)就在我还未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9)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到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2)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_。
A.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降 神态自若 惊恐
C.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飘 判若两人 惊诧
2.下边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文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8)自然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寂静除夕夜
  (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依次加到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清脆响亮 情不自禁 意想不到 平反昭雪
B.震耳欲聋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报仇伸冤
C.清脆响亮 不由自主 意想不到 报仇伸冤
D.震耳欲聋 情不自禁 突如其来 平反昭雪
2.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
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
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
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3、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句理解。
(1)第⑥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一句表现了乡亲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得灾难”一句中的,“灾难”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有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一个看似无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悉心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谈谈它对你生活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小名
  (1)大约我的出生与木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森儿。在“森儿、森儿”的呼唤声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森儿,森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2)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森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3)但妈妈终于还是改不了。
  (4)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忙着做饭,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来!”
  (5)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
  (6)“咦!你原来叫森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7)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8)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9)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10)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道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11)分别的那一天,爸爸妈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伤感。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12)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水。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13)“写信回来,森儿!”
  (14)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为什么“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0)段中说妈妈已学会了很有味道地叫我的大名,为何临别时脱口而出的却还是“森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名”在文中表达了妈妈对儿子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对父母当着外人的面称呼你的昵称,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倾斜翅膀的飞翔
  1889年5月25日,一位名叫西科斯基的男婴在俄国基辅降生,西科斯基的出生给父母原本贫困的家庭又加重了负担。西科斯基的父亲不得不再兼一份工作,身兼三职便意味着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每天天未亮便要出门,晚上很晚才能回家。西科斯基长到6岁的时候还认不出父亲的模样。西科斯基的母亲在带孩子的同时,还要帮助别人家洗衣服来贴补家用。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西科斯基的母亲外出揽活去了。年仅4岁的西科斯基一个人在火炉边玩,一不小心,便将炉火上滚烫的开水壶碰倒。致使他的双手严重烫伤。虽经治疗,但一双手掌却变了形,那一双向一边倾斜的手掌。从此成了西科斯基羞于见人的伤疤。
  西科斯基从一个开朗顽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自卑而脆弱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双目无神地望着天空中飞过的鸟儿发呆,也许只有天上的飞鸟可以成为他倾诉心事的对象。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怎样才能让西科斯基变得快乐起来呢?一天,西科斯基的母亲从一个摊贩那里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玩具——竹蜻蜓,母亲希望这只竹蜻蜓能够给西科斯基带来一些快乐。西科斯基拿着竹蜻蜓,双手用力一搓竹蜻蜓的尾巴,竹蜻蜓的翅膀便飞速旋转起来,竹蜻蜓飞起来了。西科斯基终于笑了。
  母亲趁机鼓励西科斯基,你看,这只竹蜻蜓的翅膀多像你的双手啊,也一样是向一边倾斜的,但它不也飞起来了吗?西科斯基将竹蜻蜓拿在手上仔细地对比,他惊讶地发现,竹蜻蜓的翅膀跟他的手真的很像,竹蜻蜓能够用倾斜的翅膀飞翔,他为什么不能用那双倾斜的手来让自己的理想飞翔呢?
  从此,西科斯基真的迷上了飞翔事业。1908年,威尔伯·莱特驾机在巴黎做飞行表演,西科斯基有幸目睹了前辈们的英姿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动手制造“会飞的机器”的决心。1909年,他开始研制直升飞机。
  1939年9月14日,被儿时的梦想支撑了30年的西科斯基,身穿黑色西服,头戴鸭舌帽,爬进座舱,轻松地把一架直升飞机升到了空中。在高约二三米的地方,平稳地悬停了10秒钟之久,才轻巧地降落到地面。这在航空史上是崭新的一页,西科斯基成功地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直升机升空了。经反复试飞,该飞机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具备了现代直升机的基本特点。
  在积累了无数经验教训后,西科斯基解决了最大的难题:直升机在空中打转儿的毛病。他巧妙地在机尾装上了一副垂直旋转的抗反作用力的小型旋翼——尾桨,终于使直升机飞上了天空。他就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直升机的发明者——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世界著名飞机设计师及航空制造创始人之一。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阳光的照耀也有风雨的侵袭。有的人在苦难面前退缩了,苦难便成了他的绊脚石,让他沉沦其中不能自拔,于是苦难成了他抱怨一生,意志消沉的理由;有的人则不甘于沉寂,他总是能够在苦难中奋起,在苦难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在挫折中发现机遇,于是,苦难变成了他前进的动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也许,命运只给了你一双残疾的手,但是,只要心中有梦,你一样可以让理想自由飞翔。
                                                                                                       (选自《读者》2007年第18期)
1、本文简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作者成长岁月中的性格变化特点。
(   )→(   )→(   )
3、细读文中划线句子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许多网友读了这篇文章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
网友精彩发言
①帖子一:网友昵称【雨后惊虹】发帖时间【2007-10-2621:08】
内容:母亲的爱心加上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②帖子二:网友昵称【星光灿烂】发帖时间【2007-11-2810:18】
内容:母亲的不同寻常的举动,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成全了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就了一个梦想,造就了一个划时代的人才。
③帖子三:你的昵称【___________】发帖时间【2008-5-218: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仰望母亲 
  ①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②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杌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
  ③我愣愣地看者母亲。
  ④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找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
  ⑤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
  ⑥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⑦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巳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⑧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者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是答应我,这话,诗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者!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⑨母亲笑适:“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
  ⑩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
  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
  罗受·加里写下《找的母亲独一无二》时,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问。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陷身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宇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牟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挣,归于平淡。养花走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走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找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旁静;知孝乐,仁孝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杀。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递:“这里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刭这里,心头蕞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氯氩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者她——我不符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着,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蠃弱而又坚强。
  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找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根据2008年3月7日《浙江日报》徐卫卫《仰望母亲》改写)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妙处。
(1)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第②至第⑧段,请写出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摘录其中的一条,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示例】
材料: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的话。
分析:运用这一材料,写由了作者与史铁生作品的情感共鸣,表现了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仰望母亲”为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