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完成文后题目。(19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记叙文阅读,完成文后题目。(19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记叙文阅读,完成文后题目。(19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小题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第三、第四段文字的内容。(2分)
小题2:第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用得好,为什么?(2分)
小题3:文中第二段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作者分别从那几种感觉来描绘这幅美图?(至少找出2种)(4分)
        写出了花的             ;从       写出了花的                。                                             
小题4:文章有不少句子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的,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句,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2分)
答案

小题1:(2分)春风图 春雨图
小题1:(2分)“偷偷的”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动感,写出了在不经意间小
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采用拟人手法,使小草也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
(大意答对即可得分)
小题1:(4分)视觉 颜色    味觉  香甜
小题1:(2分)答案示例:
“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三在草丛中的小花的形态;拟人手法赋予草花的情趣
解析

小题1:读文章内容,能够根据写景的特点来概括内容,文中三四选段分别来描写春风和春雨的特征。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表达效果;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词语表达效果。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准确表述出修辞词语在这里的具体表达效果,表述意思合理即可。
小题1:阅读春花图,通过了解作者使用的感觉器官来进行对景物的描写,能够判断从那种感觉来描绘这幅画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视觉描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味觉描写。
小题1:了解常用的比喻、拟人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拟人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这里写出三在草丛中的小花的形态,赋予草花的情趣。
举一反三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解释下加线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不可信(         )         ②知人不易也(         )
小题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小题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11分)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两虎且食牛   (     )             (2)卞庄子以为 (      )
(3)馆竖子之    (     )             (4)有顷,两虎果斗(     )
小题2:解释句中的“之”。 (2分)
(1)馆竖子止之    (      )                (2)从伤而刺之 (     )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小题4: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和动物两个角度来回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4分)
藐:_____________强:_____________壑:_____________鞭: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________________,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趣事。(4分)
小题3:用文中原话回答,“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1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小题5: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这方面的感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4分)
习惯说
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顾谓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 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扩展。  ③踬:绊倒。
④蹶然:猛然。          ⑤中人:影响人。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停顿。(停一处)(2分)
蓉 复 履 其 地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俯读(        )   (2)每之(       )
(3)谓童子(         ) (4)地坦(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习之中人甚矣哉!
(2)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小题4:文中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即事寓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爱莲说(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3分)
(1)可爱者甚(       ) (2)不不枝 (       ) (3)乎众矣(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之”字用法及意义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相同的一项。(   )(2分)
A.花之隐逸者也B.何陋之有C.两狼之并驱如故D.渔人甚异之
小题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