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不亦乎(        )                   人不知而不(       )
不习乎(        )                   死而后(       )
小题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3分 )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小题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小题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2分 )
答案

小题1:通“悦”,高兴     生气  老师传授的知识   停止
小题1:(1) B  (2)C  (3) A
小题1:C
小题1:(4分)(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2)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小题1: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解析

小题1: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说”这个字,就要注意它是通假字。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知”这个字的能力。根据具体的句子的意思来选择相应的选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其”这个字的能力。第一个其的意思为“代词”,第二个其的意思为“代词”,第一个之的意思为“人称代词”,第二个之的意思为“代缺点”,故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抓住“则、罔、殆、以为、”等字,同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写出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即可。
举一反三
12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解: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指左右亲近的人。  (3) 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画地:在地面上画 。
(1)酒且饮之(       )        (2)蛇无足(       )
(3)饮其酒(       )          (4)为蛇者(       )
小题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赐其舍人卮酒B.遂饮其酒
C.终亡其酒D.其恕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小题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爱莲说 周敦颐(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题2:象征君子不与污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也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         
                                       。(4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选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4分)
①念无与为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水波不 (              )     ④遗世独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小题3: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2分)
小题4: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闲人如吾两人者”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桃花源记》(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2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如外人              
小题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记叙文阅读,完成文后题目。(19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小题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第三、第四段文字的内容。(2分)
小题2:第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用得好,为什么?(2分)
小题3:文中第二段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作者分别从那几种感觉来描绘这幅美图?(至少找出2种)(4分)
        写出了花的             ;从       写出了花的                。                                             
小题4:文章有不少句子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手法的,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句,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