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⑴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一株很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⑴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一株很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
⑴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一株很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我和花一道被暮色淹没。所有的事物都静了。我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看。花已经谢了。淡蓝色已经谢了。而我那时候,还正在悄悄地成长……
⑵成长中的人是容易忽略一些事物的。
⑶比如那朵花,不久就忘了。
⑷但今天,当我站在南塘的秋风中,这朵花突然浮现出来。它的浮现,是因为我现在正面对着另一朵花。另一朵也是淡蓝色的花。这是一种在南塘常常见到的花。朴素的,淡淡的,沉静的,美好的。南塘的土地刚刚经过一场秋雨,有一些虫子已经消失。我听不见它们在黄昏时的叫声了。南塘变得深沉,同时也逐渐走向枯寂。
⑸一朵花或许能点亮它的生动吧!
⑹我看着花,它天真而真实地开放着。我看到它的叶片上甚至还有尘土。雨也没能将它洗净。它的花瓣是六片的,对称着,仿佛三组正在玩耍的小孩子。我真的很想它们是小孩子的。我喜欢孩子的无邪与纯洁。但是,我知道它们不是。在秋天的大地上,花朵都是中年了。甚或是老年。
⑺一如我,惨淡地走过如许的光阴。一回头,水流远了。南塘成了秋风,秋风成了人心,人心成了忧伤。
⑻而花呢?它开放着。它在它应该开放的黄昏开放着。它一定不是为我。就如同我一定不是为其他。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现在,我同这朵花一道,经过黄昏;经过远去的飞鸟,经过更远处的山峦;经过孤独的吟唱,经过秋风里一根一根无由的白发……
⑼花也是无由的。生长,开放,在这个黄昏,与我相遇,而不是在另外的黄昏。它是淡蓝的,而不是别的颜色。它是七岁时的花。是那些掠过成长而被我们忽略了的光。
⑽我的手想伸过去,甚至我想轻轻地抚摸它,握住它,亲吻它,热爱它。
⑾但是,我停了。心上的尘土一定比这花叶上的尘土更重。指尖上的伤怀一定比花谢时更悠远。我只好停住。南塘暮色四合,有谁在独自寻找?谁的脚步正叩响南塘的门楣?谁正在慢慢地回去,慢慢地回到往昔的时光和往昔的美好?
⑿南塘的花。朴素,沉静。我看着。一朵花,一个人。一处风景。
⒀我也是沉静的了。我也是朴素的了。至少现在。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我回到了七岁。回到了后园的大茶树,回到了它的清香与苍老。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我摸到了秋风的痕迹,摸到了山水的痕迹,摸到了那些远去了的不可能再回来了的人和事物的痕迹。
⒁而花沉静着。
⒂黄昏很深了。我已经不太能看清它的叶片和它的花瓣。我只看到它的浮现。
⒃这恰如在这个大而杂乱的人世间,我更多的时候是半明半暗的。如这黄昏中的花,它是怀着对大地的恩情,来用最后的光照亮南塘。而我,是怀着这人世的热爱,用宿命的笔,来写秋风的挽辞……
小题1:.“我”两次看到一朵蓝色的花,触动我的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小题2:.下面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我和花一道被暮色淹没。
②心上的尘土一定比这花叶上的尘土更重。指尖上的伤怀一定比花谢时更悠远。
小题3:.文章⑴至⑷段作者为什么要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样一朵花?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小题4:. “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案

小题1:第一次触动我的是花朵外表的美丽。(2分)
第二次触动我的是花朵的朴素、沉静、美好,使“我”摆脱伤感,悟出生命的规律。(2分)
小题1:①运用“蹲”“看”“淹没”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我被花的美丽所吸引而着迷的情状,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花的美丽。(2分)
②运用比喻和对比的修辞,“心上的尘土”比喻生活中人们容易忘记、忽略一些美好的东西,沉迷于惨淡、忧伤之中,以消极的情绪、态度对待生活的消极人生观。(2分)
小题1:着力描写一朵小花,突出它的朴素、沉静、美好,在黄昏的时候点亮了南塘,使它变得生动,为下文由花而人的感悟作伏笔,他由此想到,人生的暮年,也应怀着对人世的热爱照亮生命的最后时光。(4分)
小题1:生命的诞生、成长与死亡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面对生命的终结,我们应以从容而淡定的态度安然走过。表明了作者对生死的乐观豁达态度。(4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童趣》,完成后面题目。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我能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4分)
①项为之   (       ) ②喷以烟  (       )       
③鹤云端   (       ) ④数十     (        )
小题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2分)
我的揣摩:                                                                 
小题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
小题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3分)
我的看法:                                                            
①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3分)
我的积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 ,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小题1:仿照例句从文段中选一个精彩的句子作分析。(2分)
例句: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分析: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一朵朵小花比作一只“张满了的帆”的生命的航船,在闪光的花和河流上航行,又比作人的笑容,充满了生的喜悦和欢欣,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小题2:紫色的藤萝为什么会“流动”?(2分)
小题3:“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生命的酒酿”指什么?(2分)
小题4:“它张满了帆”一句中“它”指什么?(2分)
小题5:“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这句话中“香气”是从嗅觉上说的,“紫色”是从视觉上说的,把嗅觉上的“香气”比作视觉上的“紫色”,该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2分)
小题6:“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为何加快了脚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距离
B.而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
C.愿王之:观察
D.后太子质,果不得见:结束
小题2:翻译句子:(3分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小题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3分 )  
小题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处(阙:通“缺”)B.不以也(疾:快)
C.虽奔御风(奔:奔跑,飞奔)D.引凄异(属:动词,连接)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更直接写出了山的高耸陡峭。
C.“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势浩大,险恶;而“或王命急宣”等句侧重于写水流速度快,从而印证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D.“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三峡深秋的凄婉幽美,渲染了凄清肃***的气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
(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设置)州已(通“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bǐ使)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益)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2分)
(1)潭中鱼百许头 (       )     (2)不可状   (       )
(3)神寒骨      (       )     (4)其境过清  (       )
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只选对一项不得分)(    )(   )
A.乃记而去B.则宜逸民退士所游处
C.可为都邑胜境D.徘徊溪上,为怅然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题4:【甲】文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2分)
①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②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             ”是动。
小题5:【甲】【乙】两文划线句子都是写水,试比较两者写法的不同:(2分)
小题6:【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