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各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各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各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        (2)向:
小题2:(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小题3:(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小题4:(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案

小题1:(2分)(1)阡陌:田间小路  (2)向:从前的、旧的
小题1:(2分)④
小题1:(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小题1:(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①项前一个“耕种”,后一个“贵种”;② 项前一个“吃惊”,后一个“翻动”; ③ 项前一个“找到”,后一个“感激”;D两个都是“吃的”。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能力,先理解全文,再结合所给语句进行回答即可。
举一反三
爱莲说 ( 14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亭亭净植(    )   ⑸、宜乎众矣(    )      ⑹、花之君子者也(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小题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
B.舜发于畎亩之中/后发制人
C.管夷吾举于士/举世无双
D.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忍无可忍
小题2: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清楚。
D.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小题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小题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l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同“披”,披着,穿着。④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
(3) 晏子入见,立有间_______                 (4) 逸而知人之劳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小题3:文段【甲】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第二年),始治(修建)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空中落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共同)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高兴、喜欢)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同“嘱”,劝请)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一再,频频)饥,狱讼(诉讼)繁兴而盗贼滋炽(更加猖獗)。则吾与二三子(指诸位客人),虽欲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树林阴翳: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以名其书:              (4)而吾亭适成:             
小题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太 守 之 乐 其 乐 也  (2)今 天 不 遗 斯 民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喜雨亭记》突出表现苏轼______________         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     ___         有共通之处。(2分)
小题5:从句式的角度看,甲文和乙文首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共同点?有何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