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芮《最大的残忍》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

阅读李芮《最大的残忍》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李芮《最大的残忍》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己作为筹码。
②那个晚上,事情的起因其实很荒谬。母亲在家里准备了饭菜,而我拎着一袋肯德基进了家门,一场大战就猛地爆发。我们用话语疯狂地攻击对方,渐渐地吼到声嘶力竭,我开始痛恨母亲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我和她持续胶着,直到我把大大的袋子狠狠地甩在地上,再叫嚷上一句:“我什么都不吃,你满意了吧?”她才兀地沉默了,失去了所有回击的话语。我带着胜利将自己关进房间,当晚果然滴水未进。
③那个饥饿的夜晚,我认真思考着究竟是哪个情节起了作用。我把袋子甩在地上的样子大概极其凶悍吧,吓得这个从来只会对我强硬的女人竟然失语。
④那天之后,她开始变得弱势。被我吓到了,我下了定论。于是在多次实战演练中,我将“凶狠”这一技巧运用得越发熟练,我得意得不行。
⑤可这接连不断的胜利逐渐变了味。我不仅没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惧怕”二字,反而看见她眼中倒映出的我简直就像是正撒泼的小兽。我甚至觉得她的内心正居高临下,带着宠溺、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
⑥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感知深处燃起我被轻视的怒火冲天。冷冷地甩下“没心情吃饭了”,必***技失去效用的我正打算退回自己的根据地,她却不自觉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态。“先吃饭吧,有什么话我们吃完饭再说。”她的语气出奇地柔软。
⑦怎么回事?我的大脑一下子转不过来,她好像因为别的什么在怕着我。
⑧“要吵也要先吃完饭。”她执着于要我吃饭,还非得盯着看。那么一瞬间我的脑中闪过了什么,我不敢确定。
⑨ “你专注得好像我吃饭这件事多么了不起一样。”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堆出挤兑的眼神。
⑩静默一会儿,她深吸了口气:“我再怎么和你吵,你吃饱穿暖都是我最大的事。”她毫不回避地对上我的眼。
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只能低头一个劲儿地把饭菜往嘴里塞。面对这么一句简洁的剖白,我无话可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堵住咽喉,让我在这凉爽的夏夜(A)里面红耳赤。
“吵架再凶,也别再拿自己做威胁了。说到底你是我女儿,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你出生那天我就想着,你连着我未来数十年的回忆和爱恨,以后我的所有,都是要留给你的。”她的声线染上怀念的味道,“你身体不好,我每天就盼着你健健康康的,就算脾气不好,生气、吵架、能生龙活虎地和我闹,看在眼里也就安心了。”这轻轻的声音在夏夜的蝉鸣(B)里晕开了。
我触电般地起了个激灵,明了又暗的月色(C)下,她的眼眸里水光一片,通过几弯红红的血丝,沉沉地溢出一点衰老与妥协,一点儿不复争吵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一时鼻尖酸楚。
那个夏夜我找到了真正叫母亲沉默的缘由,也明白了这武器竟是最大的残忍。我再没敢动用过它。它成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晚初现疲惫的母亲。
小题1:在这一场风波中,“我”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6分)
情节的发展
“我”的心理

 “我”与母亲发生冲突,取得胜利。
 

“我”在与母亲交锋过程中,发现母亲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我”。
 

 “我”获知母亲不和“我”争吵的真相。
 
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完成下列两小题。(4分)
(1)第①段中,“在反叛的青春里”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2分)
(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3:说说 ⑾~ ⒀ 段中,(A)(B)(C)三处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起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本文第 段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分析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
答案

小题1:(每空2分,计6分)一、得意(2分)二、怒不可遏(愤怒)、嘲笑(2分,一处1分)三、不自在、酸楚(2分,一处1分)
小题2:(1)一是强调了与母亲争吵时,“我”正处于“反叛”的青春时期;(1分)二是能够表达出后来“我”的反思与后悔。(1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我”的心理,将发怒的“我”比作“撒泼的小兽”,写出了“我”在冲突时撒泼的神态;(1分)全句采用“不仅……反而……”的句式,从侧面写出母亲的慈爱、温柔与和善,与“我”的撒泼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
小题3:三处环境描写,显示了夏夜的凉爽、宁静、忽明忽暗的特点,(2分)写出了母亲简洁的话语在“我”的内心产生的影响非同凡响,烘托了人物的心情。(2分)
小题4:两篇文章的结尾,都是通过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歌颂。(2分)
【链接文字】在作者的情感中蕴含着深深的惋惜与遗憾;赞颂了母亲的平凡、可爱与能干。(2分)
而选文的结尾,在作者的情感中蕴含着深深的自责与悔恨;赞颂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1)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2)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小题3: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写出了母亲简洁的话语在“我”的内心产生的影响非同凡响,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能从相同和不同两个角度来说出主题情感。
举一反三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4分)
小题1:《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           ,获罪下凡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修成正果后,被封为           
小题2:门外的景象实在让人震惊了:火蛇乱闯窜,啪啪的爆裂声和外祖父、舅舅、格里高里的叫喊声响成了一片。外祖母头顶一条空口袋,身披        ,飞也似地冲进了火海,她大叫着:“混蛋们,            ,要爆炸了!”“啊,格里高里,快拉住她,快!”“哎,这下好算完啦……”外祖父狂叫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 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小题1:这几段文字多次描写朔(北)风和大雪,有哪三方面的作用?(3分)
小题2:细心、缜密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请你在第②段找出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除这方面性格外,你还能说出林冲另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吗?请结合相关 的情节加以分析。(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共14分)
青 衣
赵明宇
满月不仅人长得秀气,而且学啥像啥。爹娘看她是做演员的好胚子。5岁那年就把满月送进戏曲学校学青衣,几年下来,唱念做打,出类拔萃。
毕业那一年,学校组织她到元城县坠子剧团实习。满月早就听说有个演青衣的名角,她也看过青衣的戏,表演出神入化。
满月找到青衣,递上一张名片说。请您多指导。
青衣慢条斯理地抬起头,丹凤眼瞟瞟满月,讪笑着说,我不识字。
满月的脸一红,心说,架子还不小。
过几天,满月才知到青衣真是个土老帽。没上过一天学。青衣小时候在元城火车站捡煤核,被人卖到剧团学唱戏。生活中的她有些木讷,笨拙得像个粗手大脚的村妇,一站在舞台上却是快言快语,动作活泼,跟台下判若两人。满月就有些看不起青衣了,什么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什么走路一条线,身姿像只燕,这些理论满月背诵得滚瓜烂熟。满月疑惑的是,尽管自己扮相俊美秀气,声音圆润。字正腔圆,可就是不叫座。特别是自己的水袖功堪为一绝,简直出神入化,掌声依然稀稀拉拉。而青衣一出场就有碰头彩,台下喝彩声此起彼伏,观众把手掌都拍疼了。演《抬花轿》,青衣扮周凤莲,声音舒缓,字巧韵乖,嬉笑如风铃;还有一次演《秦雪梅》,喊一声商公子,则是情切切泪水盈腮,悲戚戚天崩地裂。观众好评如潮。满月演戏时自我感觉很好,觉得发挥到了极致,可观众坐在台下像是木雕,一点反应也没有。
满月苦苦思考,得出来一个答案,那就是青衣的名气创出来了。现在不是流行包装吗?也就是说青衣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满月就感觉凭着自己的水平和文化底蕴,过一段时间绝对能超过青衣。
这样一来,满月钦佩青衣的演技,却对生活中的青衣不屑一顾。
有一次正在练功房练功,排演一部新戏,有人急匆匆进来喊青衣,快去看看吧,你孩子在学校门口被车撞了。
青衣来不及卸妆,疯了一样跑出练功房。
团长说,走,我们看看去。团长一边走一边说青衣真是苦命。青衣和丈夫离婚了,为了孩子没有另嫁。这几年拼命挣钱供孩子上学。把希望全放在孩子身上了。
大家来到医院,青衣哭得死去活来,孩子已经被送进了太平间。
大家把青衣搀回家。两天过去了,青衣一直哭,不吃也不喝,谁劝也不听,从早到晚,只顾撕心裂肺地哭。两天过去,声音沙哑了,哭声依然底气十足。
团长叹一口气,说青衣可怜啊,小时候练功,没少挨打,头顶上留下一块一块的疤。
医生说,青衣受的刺激太大了,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看起来要疗养一段时间,不能唱戏了。团长抓住医生的手说,剧团不能没有她。医生摇摇头说,我已经付出最大的努力了。
团长怔了一阵说,把乐队给我喊过来。
一会儿,拉二胡的、打鼓的一帮子人都来了,莫名其妙地看着团长。满月也觉着好奇,团长是不是也疯了,乐队能治病?
团长挥手叫板,锣鼓铿锵,一个响亮的过门。只见青衣止了哭声,缓缓站起来,随着锣鼓一溜碎步。鼓乐戛然而止,青衣做了一个甩水袖的姿势,昂首挺胸,素面朝天,目光如炬
一阵掌声。团长眼里扑簌簌落泪。
满月心头一震,扑跪青衣膝下,扯着嗓子大喊一声师父。
(选自《2010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小题1:通读全文,概括满月对青衣感情变化的过程。(3分)



 
 
 

 
 

 
 
 
 


 



 
小题2:青衣的表演为什么能够出神入化?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小题3: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青衣”,那么满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文中画线的句子塑造了青衣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乡间读书人
王往
乡间读书人有草木味的书香。
书到了乡间,就和泥土、庄稼、牲畜联系到了一起,成了他们的一部分,有了麦秆味儿,有了汗水味儿,有了炊烟味儿。乡间的生活未必诗意,乡间的阅读却伴随着诗意。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放羊的老汉,躺在河坡上,天上云在飘,脚下水在流,他脱下鞋子当枕头,跷着腿,仿佛放浪形骸的古代贤人一般沉醉于阅读。我也常见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媳妇锄草或施肥归来,手脸不洗,就拿了一本书在瓜棚下或巷口看得入迷。此时,无论相貌美丑,她的姿态都有一种沉静之美、一种文化之美。女人一旦捧书在手,就有了神韵,有了雅致,即使她是一个村姑或农妇。
在乡间,书来之不易,读书人的图书来源稀缺。往往靠互相交换。他们的手是粗糙的。传递的动作却是恭敬的。这个村上和那个村上爱读书的人必然是最亲的朋友。他们读书,不求名著,自费出版的文集也好,拿了诺奖的名著也好;旧书摊上买的也好,捡来的也好;雅的也好,俗的也好,只要能说个事儿,他们就能看下去。他们对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要求不高,能打发掉时光就是好书。
但是他们也有寂寞的时候,这个寂寞来自于交流的不便。有一次,我去一个老同学家玩,他的父亲得知我爱好写作后,非常高兴地和我谈起了《史记》,娓娓道来。我对《史记》并无研究,几乎接不上话。他说他前些日子看了一本盗版的《史记》,多有错漏,他竟然根据早年的记忆和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一一加以纠正,让我佩服之极。
有一天,他找到我们单位,给我带来了一些土特产。我极不自在,我说:“你是长辈,不能这样,应该是我去看你。”
他说:“我们是朋友啊,都爱读书。”然后,他又说:“你面色不好,是不是经常熬夜?”
我说:“是的。”
他说:“不要太辛苦啊,看书作文就是玩,好玩就行了。”
我在感谢他关心的同时,却生出了自责:我的读书写作,目的性强,为了发表,为了获奖,为了名气,丢失了多少纯粹的快乐?是的,乡间读书人只是为了乐趣,乐趣就是阅读的全部意义。
他们阅读不是为了考研,不是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也不是要到哪去卖弄,甚至不是为了长知识,在他们,阅读不是为了消遣,就是为了快乐,好玩,有趣!他们不会因为看书而疏忽了庄稼,忘记了饲养牲畜。
我母亲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她是我们村里解放前出生的唯一识字的女性,她写字习惯繁体,阅读则不论简繁。2008年的秋天,我从广州回江苏老家,见到母亲戴着眼镜,坐在墙边读书,发丝银白,我第一次发现身材矮小、衣着粗陋的母亲是那么美。想到她老人家一生劳碌,想到她如此喜欢阅读却很少有阅读时间,想到自己并没有给她创造幸福的晚年,心头一阵难过。我没有叫她,只是站在不远处的地方看着她。看她偶尔扶一下眼镜,看她的目光缓缓地在书页上移动。我感觉到那沐浴着她的阳光仿佛都成了闪烁的文字,我感觉到她成了来乡间访问的学者。以往,因为母亲性格过于刚强,对子女过于严厉,期望值过高,使我们在压力下常和她发生口角,产生抱怨。但在那一刻我所有的抱怨都被她读书的姿态打败,同时,涌现了深深的幸福感,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自豪,我几乎流下了泪水。好久好久,母亲在翻页后,抬起了头。我走向前,说:“妈,你在看书?我回来了。”母亲仿佛有些害羞,笑笑,轻轻地合上书说:“我看得慢,半天才看几页,不晓得什么意思。”
我看到那本书的封面,竟然是风格前卫的《花城》杂志。这是我前一年带回家的,我想她老人家看不懂也很正常。我问母亲:“家里的书都喜欢哪些?”母亲说:“逮到哪本就看哪本,磨时间,能看到字就好。”然后,又看着封面说:“这本书也不错。有空还要看,看书有意思。”
我琢磨着母亲的话,她说的肯定是大实话,只要看到文字就亲切,有意思就行,但是其中未必不隐藏着她对昔日人生的缅怀。她曾说,当年,她执意嫁给有过婚史的我父亲,原因就是看中了我爷爷是私塾先生,我父亲有一手好字。虽然,时代的风暴无情地摧残着这个家庭,也打碎了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爱情,但是,母亲没有抱怨书,没有抱怨文化,她也希望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看着取下眼镜的母亲,仿佛转瞬间她又变了一个人。我一直后悔那天没有带上相机,拍下母亲读书的样子。
我想那是文化的面目,是文化的姿态。
是的,乡间的读书人,不是为了文化,但是能够享受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何况这种享受又在不经意间传承了文化。
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天,阳光饱满,文字闪烁,我跟上母亲身后,嗅着乡间的草木,嗅着散发草木味儿的书香。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阅读全文,对乡间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变命运,走出乡村B.为了打发掉时光
C.为了乐趣和快乐D.为了消遣寂寞
小题2:文章两处用到“草木味”一词,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作者对老同学的父亲和母亲两个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任选一人分析其作用。
小题4:看书看得很慢,甚至看不明白意思,但母亲却读得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的内容答出两点原因。
小题5:有人认为,一篇成功的小小说,通常具有小中见大、精巧构思、出人意外、细节感人或惜墨如金等特点。请结合其中一点,谈谈这篇小小说的成功之处。
小题6:作者写了读书的两种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做后面问题。(14分)
大 风
莫言
⑴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 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⑵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 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⑶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⑷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⑸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⑹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⑺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⑼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⑽“爷爷,那是什么?”
⑾“风。”
⑿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⒀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⒁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⒂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⒃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⒄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⒅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⒆“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⒇“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21)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小题1: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小题2:下列两题,任选一题。(2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一句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2)品味“我们钻进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
小题3:阅读⑽——⒇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2分)
小题4:第⑻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3分)
小题5: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