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回答小题。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

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回答小题。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回答小题。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  
  ②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
  ③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1、选文第①②段着力描写奶牛的健壮结实和安恩的悠闲自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安恩的奶牛“是一头好母牛”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段描写中,你能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奶牛的结实健壮是为后文人们纷纷想买奶牛作铺垫,写安恩的悠闲自得是为了说明她根本没有卖牛的想法,由此来表现安恩的善良。
2、一方面通过对奶牛的结实健壮的外形直接描写,一方面通过许多买牛人对奶牛感兴趣的举动侧面描写。
3、节俭和朴实,爱整洁,虽然年老却保持着自尊,安静从容。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安恩不富有,但她拥有一头可以卖个好价钱的奶牛,而且也来到了集市。一般读者想不到的是,安恩特地把奶牛带到集市上来,仅仅是为这头孤独的奶牛能和同类相处。这样的构思出人意料,但是又符合人物的性格。细致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课文《热爱生命(节选)》选段,回答问题。
  他一动不动地仰面躺着,现在,他能够听到病狼一呼一吸地喘着气,慢慢地向他逼近。①它愈来愈近,总是在向他逼近,好像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但是他始终不动。②它已经到了他耳边。那条粗糙的干舌头正像砂纸一样地磨擦着他的两腮。他那两只手一下子伸了出来——或者,至少也是他凭着毅力要它们伸出来的。③他的指头弯得像鹰爪一样,可是抓了个空。敏捷和准确是需要力气的,他没有这种力气
  那只狼的耐心真是可怕。这个人的耐心也一样可怕。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一直是躺着不动,竭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而他也希望能吃掉它的东西。有时候,疲倦的浪潮涌上来,淹没了他,他会做起很长的梦;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不论醒着或是做梦,他都在等着那种喘息,等着那条粗糙的舌头来舐他。
  他并没有听到这种喘息,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抵紧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馒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给灌下去的。后来,这个人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
1.选段出自____国著名小说家________的名作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有3个画线句子,其中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非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已经很衰弱了,为什么最后还能咬死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一部分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属于_________部分,充分表现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无畏创造奇迹
江玲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咕哝着。他也没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着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亮色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十七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下一个正十七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1.文章中找出一些描述第三道题非常难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在碰到困难时应坚持不懈,但也有人认为遇到困难应及时寻求适当的帮助,否则就会钻牛角尖而不可自拔,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对此你怎样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直到最后才点明画正十七边形的难题是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也直到最后才点明这个青年是数学王子高斯,你觉得这样安排文章结构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从高斯的故事中概括出“无知者无畏”这样具有哲理性的话语,试用同样的方法为下面一首诗概括一句话,字数不限。 题西陵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在家门口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它。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躺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了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旱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料到竟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唯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留给我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旁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了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地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掌中,让目睹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成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来看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写出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父亲的腰
一凡
  (1)男人全活在这一个腰上。父亲对我说完这句话,得意地举起了镢头。
  (2)那是一个秋日下午,爹娘正在刨地,父亲在掌心吐一口唾沫,抹一把,两只大手掌一前一后,紧紧抓住镢把,高高地扬起亮闪闪的镢头,痛快地送进土地,一块巨大的土块被掀起来,“嘭”的一声砸碎,随后平铺镢头,左送右拉,一片平整松软的新土就出现了。整个过程,父亲不用大幅度地移动双脚,只靠左右扭动的腰和双臂的配合完成。年轻的父亲赤裸上身,汗水肆意流淌,他宽厚结实的后腰,闪动着黝黑的光亮,给了我快快长大的冲动。
  (3)那个冬天,妹妹出生了。父亲对母亲说:“我们有儿有女了,得离开这个大杂院,给孩子们一个新家。
  (4)父亲说做就做。然而当他准备进山放炮采石的时候,因为和邻居伐树,砸伤了腰,造成骨折,在床上躺了一个冬天。
  (5)养好伤后的那年冬天,父亲钻进村后的大山,找到一个避风的山脚,放炮开石,准备盖房子的石料。我经常看到父亲弯腰屈膝、挥锤采石的情景,他的动作简单而干脆,单调的锤声迎合着肆虐的风声。父亲上身穿一件单衣,高挽着袖子,巨大的石坑被他的体味熏染得温暖而干燥。每开出几块石头,父亲就一块块地抱起来送到坑外的缓坡上。我曾经触摸过那些巨大的石块,冰冷和坚硬毫不客气地粘掉了我指尖的嫩皮。新年的鞭炮声响起来时,父亲已攒够了三间屋的石料。
  (6)新屋落成后的一个早上,我看到了父亲面对新屋默默抽烟的身影。我对他说:“爹,你的腰弯了。”父亲回过头来,灿烂地一笑:“没事,吃了你娘在这儿摊的煎饼,很快就会好了。”那是1991年的春天,我上学了。
  (7)我读高一的那年,妹妹读小学。父亲对母亲说:“孩子们的学费贵,咱们收入少,我买辆二手拖拉机,忙完农活,到外村转转,用挂面、小米换粮食卖,抓挠几个钱,供孩子读书用。”
  (8)车买回来了,父亲下乡进货。周六或者假期,父亲允许我跟他下乡,说是锻炼锻炼。那时我已经16岁了,胳膊腿略显粗壮,很有些男人的样子了。每天换来的地瓜干都用麻袋装好。一麻袋是100斤,生意好时,一天有二十多麻袋。最累人的是往车上扛麻袋。当我挺腰憋气把一个麻袋甩到背上时,却被父亲拽下来,说没经过锻炼怕伤了腰。但我也感觉到了父亲的衰老。一开始,父亲双手抱着麻袋,往车里放。麻袋越垛越高,就让我和他抬着往上扔,再高了,父亲就打上垫板,我帮他放到背上,往车上扛。好几次,看到父亲左右踉跄的脚步,在垫板上前后摇晃的身体,我被吓出一身冷汗。父亲擦着汗,沉重地喘息着,对我苦笑:“年轻时,拾起来就扔到背上了。”然后叹口气。父亲买车时45岁了。他挣的钱供我和妹妹读完了大学。
  (9)我知道,父亲慢慢老了。当我毫不费力地扛起那个麻袋时,我感觉到了父亲躲闪的目光。
  (10)2009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单位上忙活,意外地接到了父亲的电话:“我最近腰疼得特别厉害,不敢弯腰干活,夜里疼得睡不着,你能不能和我去看看?”工作十年了,父亲还是第一次和我提要求。但那几天实在脱不开身,我就和父亲约好时间,让妻子陪他去。
  (11)那天妻子回来时,我正和儿子吃中午饭。
  (12)“咱爹的腰病很厉害,原来的骨折愈合不良,还有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我的动作和表情一下冻住了。
  (13)“他不肯到咱家来。我坐上车的时候,咱爷还站在售票处的一边,我看见他拿着那张CT片子哭了。”
  (14)我放下馒头跑到阳台上。
  (15)客厅里,儿子在问她妈妈:“俺爷爷哭啥?妈妈,俺爸爸怎么也哭了?”——《短篇小说》2010年第1期
1.本文以“父亲的腰”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我”为什么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
①父亲擦着汗,沉重地喘息着,对我苦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我毫不费力地扛起那个麻袋时,我感觉到了父亲躲闪的目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中内容,说说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
  三岁多的时候,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他会想问题了。讲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不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那样不是一下子就能喝到水了吗?妈妈笑了: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呀!你看,你爸爸就是我们家的乌鸦,每月都给我们寄钱,就像这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候,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
  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疲于应付。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接到通知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维持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却越来越白,像乌鸦,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
  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矿区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的,但是,现实往往和人想象的不一样。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矿副矿长,开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矿,除了工人,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矿调来,他有条件。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一个个同行,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他仍不满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脸则更黑了。妈妈看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煤矿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成了许多报纸的头条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负责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上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他一审被重判死刑。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着话筒,他流着眼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您一手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走前,儿有个要求,再给儿讲个故事吧。
  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但是乌鸦着急了,它是一只性急的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涨高。乌鸦飞到别处,拣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到瓶里。结果,砰的一声,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回荡在整个囚室。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下面句子中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三句话中提炼出这里“乌鸦”一词的共同含义。
(1)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
(2)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
(3)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故事新编”,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听完故事,儿子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