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做客游睿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做客游睿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做客
游睿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③10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了。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蚂妈谁也没有回来。  
  ④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能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⑤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青青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⑥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⑦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⑧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⑨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⑩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   
  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11年第9期,有删改)
1.“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青青的一句话,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做客”有什么含义?   
答:                                                                               
(2)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答: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   
答:                                                                             
3.第⑩段省略了小伙伴们说的话,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其中两个小伙伴说的话填补在下面横线上。   
第一个小伙伴说:                                                                        
第二个小伙伴说:                                                                        
4.品读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分析青青说话时的心理。     
  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答:                                                                              
5.戴眼镜叔叔为孩子们拍摄的视频在电视台播放,请你为这段视频拟写一句公益广告语。(2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做客”是指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时间太长了,青青都快忘记他们“一家人”的身份了,觉得自己像是客人一样,放假到“他们家”做客。   
   (2)谁做客?到谁家做客?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家人做客,反映社会现象,引起读者思考。
2.起衬托作用,通过小伙伴们也想念爸爸妈妈来衬托青青,她也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更加广泛、深刻地反映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留守儿童”。
3.示例:(第一个小伙伴说:)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第二个小伙伴说;)爸爸妈妈,我数学考了100分。
4.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狠狠地咬”说明青青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她不想让爸爸妈妈为她操心;“小心冀冀”是因为今天是青青的10岁生日,她特别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回来陪她过生日,所以“探”出头来;“轻轻地”“问”说明青青特别懂事,只是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到爸爸妈妈身边击一起过生日。
5.示例:①爸爸妈妈,我多么希望你们能回来陪我过生日。
      ②为了孩子,为了明天,为了未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特殊的生日礼物
[美] 罗伯特·莫伦
  ①妈妈来到波洛的床前,微笑着说:“孩子,我想去趟雷利家,去把他们家的收音机借来听听,你说好吗?”波洛下意识地摸了摸睡衣口袋里的一封信,拉住妈妈的手,说:“不,您别去了。妈妈,您已经很累了。”妈妈坐到波洛的床边说:“你一定以为妈妈把你的生日忘记了吧?”“不, 妈妈。”波洛用手按住口袋,以免信纸发出响声,“我自己差不多都忘记今天是我的生日了。
  ②妈妈从床边站起来,说:“今天电台里有一档令你吃惊的节目。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她微笑着解下身上的围裙放在一边,走出屋子,走进风雪之中。波洛看到妈妈瘦弱的背影消失在雪白的世界里,忽然觉得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低下头掏出口袋里的那封信。这是邮递员白天送来的,妈妈不在家。当时波洛打开信封,不由得呆住了,他认是妈妈写给市广播电台的。他控制不住自己,急忙读下去——
  ③先生们:本月 26 日是我儿子波洛11 岁的生日,我知道在每天晚上8:30 的“快乐家庭”节目里,你们会念出生在这天的人的名单和祝福词。因此我想请你们帮助我,能否在我儿子生日那天在广播里念他的名字,并为他的生日祝福?他病在床上已经 10 个月 了,但他从不抱怨,坚持学习学校里的课程。我希望你们能在广播里这样说:泽西市的波洛?哈特同学,今天是你的 11 岁生日。祝贺你,波洛, 因为你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孩子,应该有好运气。祝你生日快乐!
  ④信纸的顶端是电台的答复: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快乐家庭”节目 中的“生日祝贺”拟于本月 25 日取消。对不起。
  ⑤正在这时,波洛看见妈妈捧着一只收音机朝家里走来,她走得很慢,雪花落满了全身。妈妈走进屋子,把收音机放在桌上。“还有20 分钟节目就要开始了。妈妈说着打开了收音机。于是,屋子里飘满了温馨的音乐。音乐一停,“快乐家庭”节目就要开始了。“妈妈。”波洛轻轻地叫了一声。怎么了,孩子?”“哦,没什么,妈妈,您休息吧。”波洛咬了咬嘴唇。音乐终于停了,波洛的表情有点紧张。“现在是‘快乐家庭’节目时间,请父亲、母亲和孩子们注意了……”收音机里传来了电台播音员醇厚的男中音。“首先,”播音员说,“我们广播一项启事。本来我们打算取消‘生日祝贺’节目……”波洛屏住了呼吸,妈妈的手正紧握着他的手。信退回来了,或许他们已经把我的名字记下来了吧。“今天过生日的有:马丁泰特、查瑞斯太太、史密斯先生……”但应该还有更多的名字,至少还有一个名字没念呀! 波洛的身子有些颤抖。直到节目全部结束了,波洛始终没有听到播音员念自己的名字。
  ⑥波洛的眼泪流出了,他慢慢地回过头去看妈妈。忙碌了一夭. 妈妈早已睡着了, 睡梦中,她的脸上还带着微笑。波洛擦干眼泪,摇了摇妈妈,大声说:“听见了吗?妈妈,您听见他们说什么了吗?”天哪,我怎么睡着了 !”妈妈醒来了,“什么,孩子,他们说了些什么?”“他们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说我是勇敢而乐观的孩子, 并祝我生日快乐! 哦,我多么高兴呀,妈妈!”波洛把头埋进妈妈怀里,妈妈微笑着,眼睛里闪耀着爱怜和自豪的光芒。波洛也含着眼泪笑了。
1、第②段中加粗的词和画线的句子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⑥段中,波洛由听收音机时“屏住了呼吸”到听完后“眼泪流出来”,再到“含着眼泪笑了”,他情绪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波洛叫醒妈妈后说的电台播出祝他生日快乐的话能使妈妈相信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为本文补写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段,完成1~5题。

  ⑴又过了一会儿, 太阳出来了。今天太阳出来得格外早。     
  ⑵月亮和太阳同时悬挂在天上。     
  ⑶还有那盏萤火虫灯。     
  ⑷这世间所有的光亮一齐照耀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⑸他眼睛里的那个黑夜的世界,渐渐地泛起淡淡的光,像银亮的雾笼罩着周围的一切。不大工夫, 那雾也消退了。     
  ⑹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⑺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这陌生而美丽的世界。他不但看见了太阳、月亮,还看见了那么多萤火虫组合的灯。     
  ⑻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     
  ⑼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⑽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⑾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⑿他转过脸, 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 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⒀他发现, 他的影子慢慢退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 也有着一样红润的圆脸,油亮的头发和大大的黑眼晴。     
  ⒁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⒂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1、第④段中“这世间所有的光亮”包括______________,第④段运用了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2、第⑥段已写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后面为什么还要用好几段具体写他看见的事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至⑩段的景物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和帮助中, 可以概括出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子”最后也获得了生命,可以概括出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停电的时候
  停电了。
  男人自告奋勇地去点蜡烛,可找了许久,没找到。男人就取了些豆油,浸了一截线绳.做了一盏灯。油灯点燃,屋子里就暖暖地亮了。
  男人做灯的时候,孩子在一边打着手电筒。他惊讶地看见了一盏油灯的制造过程。望着跳动的灯花,孩子“嘎嘎”地笑了。
  女人:“你笑什么?”孩子指着墙上的影子说:“瞧,脑袋,这么大,这间屋子都盛不下了!”男人说:“瞧我的!”说着,将手掌合起,把手影投在墙壁上。孩子的眼前就幻出来一匹矫健的骏马。女人也来了兴致,当即变出一只漂亮的兔子。
  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兴奋地创造出了展翅飞翔的雄鹰,又随心所欲地创造着美丽的图案。
  后来,孩子要求男人讲个故事。男人肚子里故事不多,该讲的过去都讲过了。男人随便挑了个故事,问孩子:“听过没有?”孩子摇摇头说:“没听过。”其实弦子早听过不知多少遍了。孩子也不知为什么,现在很想听这个故事。男人就绘声绘色地讲起来,讲到妖魔鬼怪的时候,男人就做出凶神恶煞的样子,发出刺耳的惨叫。孩子浑身打着激灵,眼睫毛一个劲地抖动,发出开心的笑声。
  女人不让男人再表演下去,对孩子说:“我想知道你学过哪些唐诗,背会了没有,理解了多少?”以往,孩子特别讨厌这样的考试,一首唐诗背得支离破碎。今天却出奇地平静,他的瞳孔里跳动着欢欣的火苗。孩子背了一些唐诗。凡是学过的,他都背得一字不差。孩子还讲述了那些唐诗的意境。男人和女人满意地笑了。他们没想到孩子今晚会表现得这么出色。
  男人和女人对望着,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们刚想夸孩子,灯亮了,电来了。
  孩子伸手就打开了电视机,选出了喜欢的动画片。男人对孩子说:“儿子,求你了,今晓让爸爸看足球赛好不好?”女人在一边说:“我还想看韩剧呢,一集都不想落下。”
  孩子笑道:“干脆停电得了。”孩子正说着,居然真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
   孩子赶紧将油灯点亮了。他面带微笑,走到鱼缸跟前,观赏着默默无语的鱼。男人也过来了,陪着儿子看鱼。女人选择了织毛衣,打发黑色的夜晚。女人不小心弄掉了一根针,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孩子默默地观赏着那些在夜色中游泳的鱼。
  就这样,孩子习惯了每天晚上拉灭电灯,独处一会儿。    (略有删改)
1.第一次“停电的时候”发生了哪几件事?试着均用三个字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时“特别讨厌”的唐诗,为什么停电时“孩子”能“背得一字不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停电来电停电”,小说安排这样来回“折腾”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想象“孩子习惯了每天晚上拉灭电灯,独处一会儿”的心理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小说,你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应聘
李桂芳

  ①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②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昀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③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④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⑤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哏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倒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傲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⑥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头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⑦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予回家等候通知。     
  ⑧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完电话,母亲却臬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   
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精神与肉体酌抗衡
林锦
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1、6、2、7、3、8、4、9、5、10+11。     
导读二:1、2、3、4、5、6、7、8、9、10+11。    
  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味。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药名是安眠药。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颤,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探,-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 精神受到折磨。儿子央定把小宝带走,带到远远的西方去。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查案人员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陈老的房里有煤气瓶一个、安眠药一瓶、清洁剂一瓶、尼龙绳一环,窗开着,窗口下靠墙的地方有椅子、凳子各一张。陈老的死,是肉体受到伤害,还是精神受到折磨?没有结论,判为悬案。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1、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图”:
(1)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   
圆圈1: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圈2: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圈3: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图中我们发现陈老活动的空间是不大的,但他做了很多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都分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1部分“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提示:“导读一”与“导读二”主题是一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