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高黎贡山脉两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图甲为高黎贡山脉南段两侧部分区域略图,本区域山地冰川的雪线海拔高度在4 800 m左右,图乙为图甲中密支那和保山的气候统

【题文】高黎贡山脉两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图甲为高黎贡山脉南段两侧部分区域略图,本区域山地冰川的雪线海拔高度在4 800 m左右,图乙为图甲中密支那和保山的气候统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高黎贡山脉两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图甲为高黎贡山脉南段两侧部分区域略图,本区域山地冰川的雪线海拔高度在4 800 m左右,图乙为图甲中密支那和保山的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密支那的自然带类型与主要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①海拔高度低;②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③深受西南季风的影响;④地处山地迎风坡
A.热带季雨林带,①③④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③④
C.热带季雨林带,①②③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②④
【小题2】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怒江河谷Q点向西北方向攀登图甲中高黎贡山,考察其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他们自Q点到山顶依次看到的自然景观排列正确的是(   )
①常绿阔叶林;②针阔叶混交林;③干暖灌丛;④针叶林;⑤高山草甸;⑥高山冰雪
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⑥
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⑤
答案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密支那位于缅甸,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所学气候类型分布,密支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带。其成因主要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地处高黎贡山的迎风坡,海拔较低(与保山相比)。综上所述,A项符合题意。
【小题2】河谷一般生长灌丛,向上本来应该分布与该地水平地带段相同的植被,但由于海拔较高,只能依次分布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冰雪等。因此组合正确的只有B项。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自然带类型及其成因;山地垂直带谱排序。
举一反三
【题文】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小题2】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小题3】在晚秋或早春,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
A.增强太阳短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
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
①A点比B点气压低   ②B点比D点气压高  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 ④C点比D点气压高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 )
A.反气旋造成B.气旋造成
C.冷锋造成D.暖锋造成
【小题2】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
A.气流下沉造成
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小题3】此系统易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甲、乙两处,       为低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在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形成   ,并在夏秋季节影响我国沿海地区。
(2)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       ;此时长春刮            风。
(3)B、C两地风力较大的是         ,其原因是
(4)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理由是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中左图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右图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①气压带名称              ,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2)画出②所在风带的风向。
(3)甲图气压带风带位置比乙图    (偏北或偏南),其成因是         
(4)右图中E地常年在④的影响下气候特征是                   
(5)下图中图          能反映右图中D海沿岸气候特征,该地属于       气候类型,其成因是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