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和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都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勒夏特列原理也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1)将铜片投入到稀硝酸中,开始时产生气泡的速率很慢,随后反应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和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都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勒夏特列原理也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 (1)将铜片投入到稀硝酸中,开始时产生气泡的速率很慢,随后反应速率增大,根据你学到的知识分析,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当进行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又减慢,这次速率减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酮和碘在酸性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CH3COCH3+I2CH3COCH2I+H++I-。25℃时,该反应的速率由下列经验公式决定: υ=k•c(CH3COCH3)•c(H+)[mol/(L•s)] 根据该经验公式,如果c(I2),c(CH3COCH3),c(H+)的起始浓度依次为0.01 mol/L,0.1 mol/L,0.01 mol/L,分析反应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在一支试管中先加入30 mL 0.01 mol/L FeCl3溶液,再滴加10 mL 0.01 mol/L KSCN溶液,摇匀。将制得的溶液平均分装于4支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①FeCl3固体;②KSCN固体;③KCl固体;④H2O。充分振荡后,溶液的颜色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在50 mL的注射器中吸入40 mL 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在另一同样规格的注射器中吸入40 mL Br2(g),对比两注射器中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然后都将注射器的活塞慢慢推至20 mL处,发现注射器内气体的颜色变化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平衡移动是通过观察装入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的注射器内气体的颜色比装入Br2(g)的注射器内气体的颜色_______。 (5)如果要鉴别密封于由两球连通的密闭容器中充满的红棕色气体是NO2和N2O4混合气还是Br2(g),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该反应是放热反应(1分)。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减小(1分)。 (2)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2分)。 (3)③ (2分)。 (4)前者先变深后变浅,但比原来深;后者只变深 (2分)。 浅 (2分)。 (5)通过加热(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下列四个试管中,发生如下反应:Zn+2HCl=ZnCl2+H2↑,产生H2的反应速率最小的是( )
试管
| 盐酸浓度
| 温度
| 锌的状态
| A
| 0.5mol·L-1
| 20℃
| 块 状
| B
| 0.5mol·L-1
| 20℃
| 粉末状
| C
| 2mol·L-1
| 35℃
| 块 状
| D
| 2mol·L-1
| 35℃
| 粉末状
|
|
在H2O2分解实验中,当加入少量MnO2粉末时,H2O2的分解速率增大。该实验中使H2O2分解速率增大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 | B.催化剂 | C.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 D.反应物的浓度 |
|
汽车尾气的无害化处理的反应为2CO(g)+2NO(g)N2(g)+2CO2(g) △H<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 | B.使用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 | C.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 | D.升高温度,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会增大 |
|
(14分)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请回答: (1)若增大N2的浓度,则化学反应速率 (填“增大”或“减小”),化学平衡 (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移动,N2的转化率_________。 (2)若加入适当的催化剂,则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化学平衡 (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移动。 (3)若减压时,N2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提高H2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选填序号字母)。 a、及时分离出NH3 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 d、使用催化剂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 |
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O22SO3,反应开始时,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容器
| 温度
| SO2(mol)
| O2(mol)
| 催化剂
| 甲
| 5000C
| 10
| 5
| -
| 乙
| 5000C
| 8
| 5
| V2O5
| 丙
| 4500C
| 8
| 5
| -
| 丁
| 5000C
| 8
| 5
| -
| A.乙>甲>丁>丙 B.乙>甲>丙>丁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