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材料三: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政治上是“专制化”与“民主化”趋势的强化。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经济的“相似”之处。指出东、西方(以英美为例)在政治上“巨大反差”的具体表现,并分析“民主化”趋势强化的主要原因。(14分) |
答案
(1)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2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 (2)经济: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2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2分)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分)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3)“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2分) 差异的表现: 中国政治“专制化”: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4分 西方政治“民主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4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的影响;科学思想和技术的传播。(4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整体史观: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以归纳。(2)此题考查的是对1840-1919年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方面实现转型表现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经济上: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概括即可。(3)近代前夜,中国和西方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但是二者的在政治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明朝废除了丞相,逐步设立了内阁,皇权进一步增强;清朝军机处设立,皇权发展到顶峰。而西方则是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民主政治逐步的建立。 |
举一反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 B.继承华夏传统 | C.复兴汉唐制度 | D.回归周朝典制 |
|
(2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0分) |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4分)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3分)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分) |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 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 C.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
《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解除地方割据 | B.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 | 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 D.改革官制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