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科:     材料一 (雍正帝)我国家体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    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待……朕

阅读下列材科:     材料一 (雍正帝)我国家体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    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待……朕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科:     
材料一 (雍正帝)我国家体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    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待……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    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税关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仁龙奏    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其重资,多买由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1)观点:“农本商末”、“重本抑未”。根据: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2)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买卖。影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举一反三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荀子·王制篇》说:“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荀子所说的”中国“是指当时的中原地区
B.当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当时已经存在远距离的地方性的物产交换
D.商业已突破官府垄断的束缚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称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对外不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材料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是    [     ]
A.(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B.(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C.(宋)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