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商人王某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A.扩大手工作坊规模B.放高利贷C.买田置地D.娶妻纳妾

明朝中后期,商人王某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A.扩大手工作坊规模B.放高利贷C.买田置地D.娶妻纳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明朝中后期,商人王某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
A.扩大手工作坊规模B.放高利贷
C.买田置地D.娶妻纳妾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经济生活上,商人往往经商致富后买田置地,而不是投资扩大在生产,因此AB错误C正确。D项明显错误。故选C。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举一反三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四、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 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2月25日时代周报载文指出:明朝的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是由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的经济政策,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由此可以看出,“洪武型”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固守农耕经济B.扩大商业往来
C.规范商业行为D.发展对外贸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经济政策的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后的评述与该语句不相符的是(  )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反对弃本求末
B.“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认为农业是天下最重要的行业,应加以重视
C.“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不可偏颇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强调工商为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乾隆在给马戛尔尼的复书中说出了这段非常著名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所有尔使臣恳请,……皆不可行 。”乾隆还说:“……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和,断不可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帝对西方是何态度?(3分)
材料二 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其职能是向海关承担代缴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始终相沿未改。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行商的直接管理﹐清廷于干隆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它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保商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外商一再投递呈词对保商制度表示不满﹐清廷则一直加以维护。
——摘自百度百科
(2)根据材料概括广州十三行贸易体系有何特征(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3分)
材料三 马克思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论述摘录: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与外界隔绝曾是保有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3)概括马克思的主要观点。(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
——南宋《嘉定赤城志》
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10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