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3)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
答案
(1)因素:民心。(2分)主张:仁政。(2分) (2)关键:薄敛节俭。(2分)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3)标准:百姓的忧乐。(2分)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2分)影响: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分) (4)理念:以民为主(或关注民生)。(2分)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4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等信息可归纳“民心”是关键因素;据所学知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主张。 (2)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依据材料“……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等信息可见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第二小问“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可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来答即可。 (3)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可依据“……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得出是“百姓忧乐”,为此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明清之际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4)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上述材料及问题的回答可知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是“以民为主”,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时代受到冷落到汉成为正统思想再到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以及明清的新发展,这一过程是儒家思想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结果。 |
举一反三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 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分)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局如何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家训二十四条》节录 材料二 源远流长的祖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评价传统家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文化的历史地位,剔除其封建纲常礼教及唯心主义的糟粕,保持其民族性的精华,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家庭美德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8分) |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
(16分)民主政治理念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未来的世界文化中,民主政治必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民主政治的观念源远流长,从两河流域及希腊城邦,以至于西欧古代部落民主,然后一步步演变到市民的参政,最后归结为英美的民权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这一系列的演变,有其历史背景与条件。到今天因为民主政治确实是比君主制、独裁制或集权制为公平、合理,因此民主政治理念已为举世认可。若要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独立地建立起民主政治理论,井非易事。可是,若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尤其是恕道观念及尊重人性的观念上,做进一步的伸展,则未尝不能在中国文化中纳入民主政治。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英美法民主政治理念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概述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和民主政治理念的鹿点,并结合古代思想进行论述。(10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