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他赞扬孔子“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他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二:卢梭等对中国的看法就跟伏尔泰颇不一致。他认为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对待帝王若有些小过失,都可以用大不敬罪处死乃至灭族,造成许多冤狱。他认为中国风俗也有弊病,统治者治民,荣耀与惩罚并用,人民一有不当,立即遭受鞭挞,这样的人民怎么会有光荣感呢? ——转引自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伏尔泰与卢梭对待中国儒家文化看法不一致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只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却成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6分) |
答案
(1)伏尔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改革实现君主立宪,(2分)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因此对中国儒家文化持欣赏态度。(2分) 卢梭: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共和制度,(2分)主张以革命手段彻底革除君主文化,故而竭力贬斥中国文化。(2分) (2)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2分)伴随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2分) (3)明末清初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经济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代表新经济形态的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时代的“缺陷”导致黄宗羲、顾炎武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3分) 而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欧洲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旗帜,提倡自由、平等与民主,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理想蓝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3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倡导君主立宪制,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因此对中国儒家文化持欣赏态度。卢梭倡导民主共和制度,认为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排斥中国的儒家思想。 (2)依据材料三,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是社会停滞于农业。伴随着每场争论,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 (3)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法国的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比中法两国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回答。 |
举一反三
(17分)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具有高度创造力”的遗产有哪些?(4分)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5分) |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是 A.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 B.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 D.倡导君民共主 |
|
“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专著故自负,(顾) 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对梁启超描述的这本书理解错误的是 A.此书是指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 B.其议论的核心在于限制君权 | C.其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些相似 | D.其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
|
李贽批评道学家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有其他人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下列表述与这两人的思想有关的是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③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④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
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