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年—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年—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年—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坤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那时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 ,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2)依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潮流:“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
(3)“五四”以前: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 “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前期倡导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用新文化批评旧文化。变迁趋势: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潮流;由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举一反三
传教士与中国社会
材料一: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利玛窦是其中最成功者之一。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利玛窦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等等。
材料二:李善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曾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9卷,完成了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傅兰雅是英国传教士,1861年来华。先在北京同文馆、上海英华学堂任教,后入江南制造局译书馆为译员,在那里工作了28年之久,独译或合译的西书共有129部,并参与创办上海格致书院,主编《格致汇编》,致力于普及科技知识。 1896年,傅兰雅辞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职务、受聘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汉学教授之后,还为江南制造局再译成西书14部。
材料三: 最早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5年于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此后,传教士和外国商人在中国陆陆续续创办了许多中外文报刊,如《上海新报》、《万国公报》、《申报》、《新闻报》等,都比较有名。在西人的影响下,中国人也开始办报。早期国人自办的报刊,如汉口的《昭文新报》、上海的《汇录》、《新报》等。
材料四:清咸丰三年(1853)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他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官府和土豪,欺压人民,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新任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材料五: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象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扎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传教士受教会派遣,要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汇报回国去。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荣振华、方立中、耿昇《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世纪中期开始的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后来中断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传教士在近代中西交往过程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是怎样看待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上海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明初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表现在:
①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②欧洲的水利技术被介绍到中国
③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④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交往频繁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新思想”的核心是[     ]

A.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业
B.与西方进行“商战”,保护本国利益
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冲破传统的本末观,发展工商业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晚清重臣、光绪帝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表明近代中国[     ]
A.园林建筑逐渐西化
B.买办阶层勾结洋人
C.生活习俗中西合璧
D.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我国历史上从汉朝至清朝几个朝代都有不同表现。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
汉唐虽然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
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1)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分别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出现“西学东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