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回答相关问题。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

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回答相关问题。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也。前者曷为无完全国家?以其国家思想不完全也。
……故今略述其变迁异同之大体,使吾国民比较而自省焉。苟思想之普及,则吾国家之成立,殆将不远矣。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
四、帝王非天之代 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
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 理,而民之代 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而不相属。
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
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
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小题1:概括甲、乙、丙三种思想中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3分)
小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根源。(3分)
小题3:概述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写作意图。(7分)
答案

小题1:甲:君主为神而立,君权受神(教)权制约。乙:国家、人民为君主而立,君权至高无上。丙:君主为人民而立,君权受宪法制约。(3分)
小题2:甲:基督教神学思想。乙:董仲舒儒学思想。丙:欧洲启蒙思想。(3分)
小题3:背景:晚清政府专制腐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维新运动失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寻求新的救国道路;欧洲新思想造就欧洲民主政治和国家富强。(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意图:开启民智,打破旧思想束缚;建立近代民族、民主之“完全国家”:抵制列强侵略,实现国家富强。(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近代欧洲民主思想的发展。找准三人思想中的关键词概括,甲的“神为国家之主体。”“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乙的“君主为国家之主体。”“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丙的“为人民而立,”“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回答。
小题2:本题考查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紧接上问,找准差异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甲的属于神学和法制同时存在,乙的君权至上,君主权利不受法律约束,丙的一律平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小题3: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背景。根据梁启超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回答,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概括。
点评:材料题在解答时要注意其问题中的限制词,按照限制此要求作答。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各自解题途径和方法:(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对于这种情形,学生在解题种需要认真研读材料,根据所设计问题要求从材料中去撷取答案,这种情形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就可以解决。(2)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定位,根据对课本的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是通过对材料分析处理找出部分答案,还有部分答案在已经学过的知识里,所以另一方面回顾课本进行概括和总结。(4)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或认识,这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科学总结。
举一反三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B.李鸿章C.孙中山D.康有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写道:“自天演论做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氛围,充斥其间。瓜分之祸,也觉得很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据此可知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
A.导致瓜分危机B.掀起革命浪潮C.推动民族觉醒D.兴起实业救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昏暴之君无所施其暴”。此人的主张是
A.加强君主专制B.建立皇族内阁C.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民主共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平?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B.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请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