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的高峰是 [ ]A.争相给清政府贷款 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权 C.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
题型:云南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的高峰是 |
[ ] |
A.争相给清政府贷款 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权 C.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 |
答案
C |
举一反三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 ]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
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进行经济侵略开始于 |
[ ] |
A. 鸦片战争后 B. 甲午战争后 C. 明治维新后 D. 戊戌变法后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还在李鸿章赴日本谈判之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就让英国金融界作好充当中国债主的准备。他还得意地说:“(中国)对日赔款如交我筹措,恐怕除了海关之外,还有许多别的职权交到我手中。”果然,在《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政府先通过赫德交涉向英国银行借款的事。俄、德、法听到这个消息,也要求清政府向它们借款。清政府谁也不敢得罪,只好答应向这几个国家都借款。 材料二 |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
|
材料三 |
1895-1898年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的借款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为什么大举外债?西方列强为什么争相对华贷款? (2)依据材料二、三,清政府向俄、法、英、德借款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大举外债对中国有哪些危害?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觅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 (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 ‘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