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的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生活困难是因为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的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生活困难是因为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A.农奴制改革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赫鲁晓夫改革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尽管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但却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故选C项。本题易错选A项。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农奴制改革导致农民困苦。没有结合材料中“国家并不比过去穷”这一信息分析,导致失误。B项未发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的现象;D项是在50年代之后。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斯大林体制,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作用,能够避免单纯的市场手段的弊端,这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吸收借鉴;另一个方面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 |
举一反三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特点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B.多种所有制并存 |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
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B.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 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 D.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
|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来自《大国的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布雷顿森林体系 | D.斯大林体制 |
|
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 C.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 D.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
|
1929 ——1940年间,……就增长率而言,苏联在重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增长,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在同一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推行新经济政策 | C.接受西方国家经济援助 | D.实行严格的经济计划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